首页 > 都市重生 > 六十六年风雨人生路 > 第53章 人生多变迁

第53章 人生多变迁(1/2)

目录

1982年的河汊公社,正处在改革的浪潮之中。

县委的“三条指示”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余登科书记离岗学习培训,从田集公社调来了陈大奎副书记到河汊临时主持工作。

陈大奎初到河汊,他的眼神中满是对新环境的好奇与谨慎。这位从农村大队书记提拔而来的干部,务实勤奋的特质在他身上尽显无疑。

公社里年轻人不多,而我,因年轻、勤快、灵活且不怕吃苦,陈书记每次到农村调研几乎都带着我。

我们走在乡间小路上,两旁的庄稼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阳光洒在田野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然而,空气中却弥漫着不安的情绪。

在田间地头召开座谈会时,百姓们大胆发问:“我们河汊搞大包干不符合中央文件精神吗?不是让我们选择适宜当地情况的生产形式吗?为什么还把余书记调走?陈书记您是上级派来纠正大包干这样的形式的吗?”

百姓们紧紧围坐在陈书记周围,眼神中充满疑惑与担忧,仿佛在等待一个决定命运的答案。

陈书记坦诚解释,声音沉稳有力:“我是来带领大家发展生产,引导大家走向富裕的,没有评判前面领导对错的意图,更不会阻止任何生产经营形式。”

但百姓心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他们看着陈书记的眼神里,依然有着担忧和不信任。

一时间,河汊公社四处都能听到大小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议论:“余书记可能不会再回来了,让他去学习,就是要把他调走,陈书记肯定会取而代之。”

连陈书记本人也这般认为,在工作中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取而代之的态势。

余登科书记学习期间,公社机关不少工作人员,包括党委、革委两套班子里的成员,在上级对大包干问题调查过程中,有些人的表现令人失望。

他们不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把经集体讨论研究的问题说成是余一人武断而定,把群众自发自愿的行为,歪曲为是余书记通过开会、培训、学习诱导而致。

在党委、革委领导班子成员中,有两三个人公开站出来违背事实指责余登科书记是诱导河汊全面推行大包干的魁首。

他们脸上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内心充满嫉妒和私利。他们觉得余书记平时太强势,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如今有了机会,便想把他彻底打倒。

革委会副主任中,有一位我一直敬重的老领导皖主任。自我来到河汊工作,他就如长辈关爱孩子般关心我的成长进步。他睿智过人,然而,我却听说他在调查组面前指责余书记,称余书记的很多做法是在诱导群众,为推崇自己的观点意图。

得知此事,我的内心瞬间被愤怒与疑惑填满。那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我径直找到皖主任,在公社大院的老榆树下。此时的我,眉头紧皱,质问脱口而出:“皖主任,我自到河汊工作以来,一直敬重您,敬佩您为人正直正派,视您为长辈。我真不明白,这实行大包干的形式,至今无人能判定对错。按现在中央的精神和发展趋势看,这种形式应是正确的,也符合文件精神。那为何您和其他几位老同志这次都不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呢?怎能把事情发展过程都推到余登科书记一人身上?余书记有决定权没错,可他推行大包干时,并非采取武断强硬手段强求推广,而是循序渐进推进啊。

我觉得大包干有功不是余书记一人之功,有过也不应他一人承担。只有这样才是实事求是,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