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握个手吧(2/2)
“这种黄心栗最是香甜了。我们挑的都是这一类,那些大的白色内里其实没什么口感!”
听着这话,李向东点点头,心里认可这样的见解。接着,汪海林兴奋起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嘿,我有个真实故事要和大家讲。”
众人凝神静听:
“话说当年解放前,有位沂蒙山区的大户财主,地多势厚,连山上的一棵棵树都属于他。”
“他的富有毋庸置疑,只是为人十分吝啬。工人在他手底下干活也只算勉强糊口;到了荒灾年份更是难以维继。”
随着革命到来,这位大户受到了应有的审判,家中的资产全部分给了贫困的人。
“前些时日,困难时刻遍处可见粮荒,住进那豪宅的家庭因着新生的孩子而倍加辛苦。某天饿极的孩子偶然触碰到屋子内墙,尝到了些许甜腻。”
说到这儿,汪海林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墙壁用什么造出来的?”
众人都困惑不解地摇头。
李向东若有所思。
“不是栗子粉做的吧!”
汪海林竖起拇指指向李向东:“说得好,确实是栗子粉!”
“据说旧房内的壁面竟全是栗子粉末。”汪海林叹息不已,“真可谓冷血无情啊!”
随后二号首肯,附和道:“听说的确如此。”
“那个财主从没透露半句,如果不是偶然间孩子发现了……”
汪继续道:“好在这几堵墙上救了不少命,在那些艰难年代无人挨饿到绝境。”
“所以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是道理,否则下场可不好。”
汪继续谈了一些关于为富不仁的地主们如何处置财产的话题。最后宴会结束,他们离开房间走向等候的车队。
“老弟,看这儿情况不错嘛。”李向东看向车间四周,注意到最近机械工厂的进步与革新——设备更优,工人的素质也更好了。
“多亏您的支持与合作。”汪海林低声回应并提到前段时间有捣乱的情况,但经过准备应对已平息。
接着,两人谈到对家人教育方式的不同看法,并互相鼓励未来的工作与发展。李向东临别前重申一些工作原则,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车队行经的路上,冉庆林和父亲讨论新得来的泉城援助,这为他们的科研活动增添了保障。
与此同时,李向东坐在返程的卡车内,回想着这次旅行的成功及其收获的珍贵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