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例监老张(1/2)
张邦奇见陈凡不说话,于是缓缓坐下,端起茶盏喝了一口叹道:“老夫今年四十有七,也是鄞县人,与车少卿乃是同乡,便是徐相公,我在鄞县时也是走动颇为频繁的。”
他用羡慕的目光打量了一番陈凡:“我这人,不善治经典,十九岁时方才过了县试,考了个童生。”
“后来因家中长辈与车少卿颇为交好,当时正好车公考中进士授了官,于是我家长辈便请车公带着我一起去陕西上任,从此之后,几十年里,我跟随车公久历地方,直至前不久,我方才告辞车公,纳了监,又花了不少银钱来这做了学官。”
陈凡越听越是迷糊,大梁的太仆寺是掌管马政的部门,而少卿则是这个部门里的副职,那可是正四品的高官。
太仆寺这个部门在大梁专管马政,听起来车纯好像是个弼马温,还是个副的。
但实则这个位置十分重要,太仆寺卿是号称“小九卿”的重臣,朝廷大小事宜,内阁往往都会召小九卿商量,所以太仆寺的马政一般都是由少卿专管。
说太仆寺很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部门是朝廷里少有的独立收支的部门。
户部专项拨款,用于购马、草料、马政设施维护有马价银。
草场每年的租赁费用,有租场银。
马匹还有折色,叫折色银。
草场边界模糊,太仆寺通过虚报“隐设官地”收租,还有草场丈量余银。
所以太仆寺少卿是朝廷少有除了户部之外的“银袋子。”
陈凡搞不清,张邦奇这个跟随了车纯几十年的老幕僚,为什么会在职业生涯的晚年,选择去捐个贡生,再花笔钱弄个清苦的学官来当,这是要有多想不开?
说到“例监”、“贡生”可能有些人不懂是什么意思。
贡生肄业后,由州府县学推荐,进入北京国子监或者南京国子监继续学习,因为国子监是皇帝开设的,所以这种人才推荐,就叫“贡”。
而国子监的学生,就叫“贡士”,也叫“监生”,入了国子监就叫“入监”。
这个很像另一个时空中中学生升入大学。
入监读书有几种渠道,比如刚刚说得,州府县学推荐入国子监的,这种叫做“岁贡”。
因为按照朝廷规制,地方儒学每年选拔一定人数进入国子监,因此得名。
岁贡的贡生,是国子监里实力最为硬扎的一批,这种贡生就相当于国子监的尖子生,是很受人尊重的。
还有一种受人尊重的贡生叫“优贡”,国家每隔三年,各省都可以选拔秀才中品学兼优的,经过考试,由各省保送,名额2~6人不等。
这种优贡入京后参加礼部组织的朝考,成绩特别优秀的派任县令,二等派任学官,三等派任训导。虽然几率很小,且当官后没有进士官背景深厚,但也总归是条出路。
除了这两种还有恩贡、拔贡、副贡等等,这种贡生就没什么意思了。
但好在也算是进入了国家的最高学府,有了个监生的名头,在地方上跟秀才可以平起平坐。
那么张邦奇的例监又是什么呢?
例监又叫“纳贡”,看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时缴纳钱财后才获得了入监的资格。
这纳贡的人还有区别,一种是之前有秀才功名的,纳贡是为了能够参加礼部考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