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义利之辨(2/2)
那反方是谁,已经板上钉钉了。
“文瑞,你是正方,沈彪,你作为反方。”
张邦奇撇了撇嘴,这个县令,还真是跟陈文瑞好到穿一条裤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两人有什么超越友谊的感情呢。
沈彪脸上一黑,但杨廷选的话就是最终决定,不好反驳。
再说了,他也不用反驳,四书中他《孟子》学得最好,虽然这题考得是《史记》,实则还是两人对《孟子》的理解。
想到这,反方先开口:
「孟轲之论,高悬仁义而蔽于实情!太史公言其『阔于事情』,诚哉斯言!当此列国兼并之际,若空谈『制挺挞秦楚』,而不务耕战富兵,岂非误国?《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无恒产,焉有恒心?若如孟子拒言利,则『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仁政安在?」
沈彪话音刚落,就连陈凡和杨廷选都诧异地看向对方。
回答的太棒了。对方用《孟子》、《史记》和《管子》三本书中的话来证明,在战国时期,孟子的话就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
对方炼句、用典、立论都是超绝无比,其人确实是个读书的料子。
这下子,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转向陈凡,想看看他会如何立论。
「夫圣贤垂训,首重义利之辨。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盖天下大义,本乎人心之善端。若君臣、父子皆以利交,则上下交征而国危矣!昔者商纣暴虐,诸侯争利,终致鼎革;周室行仁政,制民之产,使『仰事俯畜,乐岁终身饱』,此乃义利双成之明证!故曰:『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苟舍仁义而逐利,与禽兽何异?」
太精彩了,太精彩了。
可以说双方的立论都太精彩了,可谓是针尖对麦芒。
陈凡的立论,可以说,很多都是引自《孟子》,对于经义的理解,他丝毫不逊色于一个县学六年的廪生。
“难怪此人能得案首。”
“是啊,这几句大贤之言,作为立论,实在太过高妙。”
“唉,那沈彪也是倒霉,反方当然是吃亏的。”
……
双方立论结束,现在到了反驳对方的阶段。
这一次依然是沈彪先驳:
「且孟子言行相悖!其游说诸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岂非自享其利?又谓『非其道,一箪食不可受』,然受宋、薛之金,托辞『行道之需』,实与货殖何异?焦循曰:『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治国当顺民欲,岂可强以虚名束之!」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全都哗然一片。
虽然在辩论中,因为辩论双方必须要有反派,所以对圣人之言的曲解,是用来战胜正方的手段,你能歪说的好,反而让人觉得你有些厉害的。
但游戏归游戏,在游戏中,你污蔑大贤,这却是不太好的。
沈彪直接说,孟子又是带着那么多仆人从者,带着车队,拿着宋国、薛国的钱,假装说是为了推行自己的“道”,实则全都揣自己口袋里去了。
假不假?
一帮生员不知道“假不假”,但知道这沈彪果然人如其名,说话实在是“彪呼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