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东风起,九天惊!(2/2)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新型合金材料。”白杨指着图纸说道,“这种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强度都非常出色,应该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
“可是……这种材料我们还没有生产出来啊!”年轻的研究员有些犹豫。
“没有就去研发!”白杨斩钉截铁地说道,“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尽快拿出成果!”
“是!”年轻的研究员咬了咬牙,转身跑了出去。
……
昏黄的白炽灯下,整个研究所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机油味和淡淡的汗味。
墙壁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图纸和公式,各种仪器设备发出低沉的嗡鸣。
这里是中科院的绝密研究所,代号“东方”。
每一个进出这里的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白杨站在巨大的黑板前,手指间夹着一根燃了一半的香烟。
“老钱,你那边情况怎么样?”白杨头也不回地问道,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疲惫。
被称作老钱的,是研究所的副所长,钱学森的得意门生,钱振华。
他正埋首于一堆数据之中,听到白杨的问话,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眉头紧锁:“白所,情况……不太乐观。”
“具体说说。”白杨将烟蒂摁灭在烟灰缸里,转身走到钱振华身边。
钱振华指着桌上一份厚厚的报告,沉声道:“导弹的定位精度……偏差太大。理论上,我们的定位精度应该达到百米以内,但实际测试结果……误差达到了近千米!”
千米!
这个数字,对于军用,尤其是对于东风导弹这样的战略武器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导弹的使命,是精准打击。
千米的误差,足以让它偏离目标,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白杨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明白,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东风导弹就只能是纸面上的威慑,无法真正形成战斗力。
“原因查明了吗?”白杨问道。
钱振华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初步判断,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东方红一号本身的性能还有待提高,毕竟是第一颗卫星,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其次,地面接收站的设备也存在一定问题,信号接收不稳定。还有……”
钱振华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
“还有什么?”白杨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语气中的迟疑。
“还有……大气层的影响。”钱振华终于说出了口,“我们对高层大气的数据掌握得还不够充分,电离层、对流层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卫星信号造成干扰,这些干扰……我们目前还无法准确地进行修正。”
白杨沉默了。
他知道,钱振华说的都是事实。
这个时代,共和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很多领域,他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系统给的科技资料是源于后世发达的卫星系统。
但现在这个年代,就那么简陋的卫星,想要精准定位,够呛。
不过不过片刻的时间,白杨脑海中就想到了一个词。
实时修正!
对啊!
如果能在导弹上安装一个接收装置,实时接收卫星信号,并根据信号偏差进行实时修正,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气层的影响,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
这……这不就是……后世的……GPS导航系统吗?
准确的说,这就是地理坐标定位(GPS制导):通过将地图和目标的地理位置存储在导弹的计算机中,计算机根据已知信息计算出飞行轨道,并控制导弹进入轨道飞向目标。
再通过惯性制导:依靠导弹自身的惯性测量单元(IMU)来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从而确定导弹的位置和速度。
这种制导方式不依赖于外部信号,但存在误差累积问题,通常与其他制导方式结合使用以提高精度。
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复合制导:结合多种制导方式,如惯性制导、GPS制导、红外制导等,以提高导弹的导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想到这里。
白杨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只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想要实现这个想法,难度极大。
但这确实现在最好的办法。
当即,白杨就开始忙碌起来。
……
这样的场景,在“东风”项目组中,每天都在上演。
白杨以身作则,带领着整个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东风”项目组就完成了东风-1导弹的初步设计和部分关键部件的研制工作。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要知道,在正常的研发流程中,一款新型导弹的研制,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
而白杨和他的团队,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展,这足以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当然,这其中,系统奖励的“东风系列全套技术资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更重要的是,白杨和他的团队,拥有着一颗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他们拥有着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在白杨的带领下,“东风”项目组将继续前进,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他们要让东风导弹,成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成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他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华夏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
东风起,九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