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太子运筹帷幄 青雀捷足先登(求追读)(2/2)
闻言,杜正伦的脸色也变了,不禁问道:“你何出此言啊?”
“亏你当初还是个秀才,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秦朝末年,项梁正与章邯作战,楚怀王派宋义出使齐国,在途中遇到了高陵君显。
他们俩也是老朋友了。
宋义问高陵君显:‘你要到哪里去?’
高陵君显说:‘我要到项梁的军中去。’
宋义又说:‘那你走慢点儿,或许还能捡条命,走快了,命就没了。’
高陵君显不明白宋义所说的话,就问:‘那是为什么呢?’
宋义说:‘我发现项梁打了几次胜仗,如今,变得十分骄傲和轻敌,我料他此战必败,所以,你悠着点儿走,或许可以免于一死,你要是走快了,到了项梁的军中,那么,就要和他一起赴死了。’
高陵君显听了,大惊,向宋义再三致谢。
于是,他放慢了速度前行,果然,项梁打了败仗,战死了。
高陵君显才捡了一条命。
如今,阿史那社尔正在和薛延佗部交战,阿史那社尔兵少,人家薛延佗部兵多,你若是走得太快了,岂不是找死吗?”
杜正伦听了之后,频频点头:“你所言极是,没想到,你还是一位军师啊。”
“去你的吧,少拍我的马屁。”
于是,杜正伦挑起了帘子,对车夫说:“走慢点儿,放慢速度!”
那车夫以为杜正伦和春燕又在里面折腾了起来,嘴里嘟囔道:“这才什么时辰,老当益壮啊!”
杜正伦又向春燕请教道:“那么,依你之意,我们当如何呢?”
“一方面走慢一点;另一方面,派人去打听前面的情况;
如果薛延佗部胜了,阿史那社尔败了的话,那么,我们赶紧撤回去,就对太子说,没有找到阿史那社尔部;这里人烟稀少,到哪里找他们去?
反过来,如果薛延佗部败了,阿史那社尔胜了,那么,我们就到阿史那社尔的军中去,好生安抚于他,这样一来,你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如果双方僵持不下,那么,我们就等太子派援军来,等援军到了再说。”
“夫人高明!”杜正伦竖起了大拇指,“只是东宫哪里有援兵呢?”
闻言,春燕瞪了他一眼:“为什么你总是低估人家呢?殿下是一般的人吗?”
杜正伦一咧嘴:“不是,东宫的情况我是了如指掌的,确实无兵可调啊。”
“这就不是你要操心的了。我觉得殿下的能量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
“但愿如此吧。”
晚上。
月黑风高。
苏瑰事先让敬尧返回到阿史那社尔的军中,双方约定好时间,突袭薛延佗部。
到了时辰,苏瑰率领着四百骑兵,戴着面具,如同凶神恶煞一般,冲入敌营。
他们好似虎入羊群一般,与阿史那社尔的军队里外夹击,果然把薛延佗部杀得大败。
斩首一千余级,另有三千人投降,做了俘虏。
阿史那社尔大喜,在大帐内设宴相庆。
杜正伦恰巧也赶到了。
阿史那社尔端起酒杯,遥望着长安的方向:“末将首先感谢殿下,没有殿下的相助,我们也不能取得今天的胜利。
其次,多谢苏瑰兄弟,正所谓英雄出少年,苏瑰不但武艺出众,而且,英勇果敢,手中的一杆梨花大枪无人能敌啊。”
“将军过奖了,我还要向你多多学习。”苏瑰十分谦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杜正伦以目示意,阿史那社尔知道他有话要说,便对苏瑰和敬尧说:“你们二位到外面去溜达溜达。”
两个人起身离开了大帐。
杜正伦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递给了阿史那社尔。
那封信是李承乾写给阿史那社尔的,信上大致的意思是说,让他不要回京,驻扎在高昌一带,就地训练,听候调用。
阿史那社尔恭敬地表示,一定听从殿下的指示。
杜正伦摇头晃脑,缓缓道:“将军,殿下对你十分器重啊。
殿下成全了你和衡阳公主的亲事。
自从你出征之后,衡阳公主担心皇上找你问罪,上吊自尽,幸好殿下及时赶到,救了她。
她对你日夜挂念,此次,她不但找工匠为你们制作了面具,而且把府上的两百家丁也调了过来。”
阿史那社尔把手放在心口上:“公主对我情深义重,殿下对我更是无话可说,虽然我是一个粗俗不懂礼仪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做人应当懂得感恩。
如果没有公主和殿下,我如何能报此仇?”
“朝中的局势可能你也有所耳闻,越王李泰想争夺太子之位,对殿下步步紧逼。
可是,殿下念兄弟之情,不忍心对他下手,李泰却不依不饶。
为此,殿下布了一个局,让苏瑰在禁军中供职,现在,他已是陪戎校尉了;让你驻守高昌,训练五千骑兵。”
“那苏瑰升迁得很快啊。”
“是啊,这小子机灵着呢。
至于经费方面,一部分由殿下给你供应;另一部分,你要一边训练士卒,一边屯田,要有打持久战的打算。”
“末将谨遵殿下旨意。
我们原本有两千人,死伤的并不多,现在又有三千俘虏,兵员倒是够了,只是马匹还不够。”
“这样吧,回头我和苏瑰商量一下,让他把带来的四百匹战马留给你们吧。”
“多谢杜大人!”
杜正伦眼瞅着阿史那社尔:“你此次借兵,太过冒险了些,衡阳公主偷了兵符,你拿着兵符到禁军之中调走了两千军士,这可是掉头之罪啊。
为此,皇上十分恼怒。”
阿史那社尔神情紧张,每当他想到此事,夜不能寐:“那么,依先生之见,该当如何呢?”
“一方面,待我回去之后,和殿下好好说一说,让殿下在皇上的面前替你美言,免去你的罪责;
另一方面,我向你透个底,你可不能说是我和你说的。”
“那是自然。”
“吐谷浑那个老不死的伏允可汗诡计多端,起初他们联合太上皇,东西共同夹击李轨,分得了许多财物和土地;
后来,他有意向大唐进贡,趁机要求大唐把他的儿子慕容顺遣送回来,承诺永不侵犯我们大唐的边境。
在武德八年,太上皇派李安远出使吐谷浑,伏允见大唐的丝绸、粮食、茶叶和瓷器等好东西太多了,于是,请求与大唐在边界互相贸易。
太上皇为了造福两国的百姓,也就同意了。
可是,伏允可汗不守规矩,他联合党项诸族,不断地侵扰大唐的边境,把当初的承诺全都忘了。
皇上对此十分头痛,只因去年和东突厥开战,刚刚结束,皇上怜惜百姓和军士,这才没有对吐谷浑用兵;
你若能立点功劳,殿下也能在皇上的面前替你开脱,当然了,如果你的功劳足够大,或许还能封你为将军。”
阿史那社尔一听,眼里亮着光:“我不求封我为将军,只要能免去我的死罪,让我与衡阳公主顺利成婚,就心满意足了。
杜大人,那你说,具体我该怎么做呢?”
杜正伦把酒杯放下,眯缝着眼道:“伏允可汗之所以侵略我们的边境,主要是两点,一是掠财,二是劫色。
所以,你不妨让你手下的军士扮作放牧的人,赶一些牛、羊、马到大唐和吐谷浑的边境上去,再选一些美女过去,伏允可汗得知以后,肯定会派兵前来掠夺,到那时,你们可以事先做好埋伏,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杜大人果然高见啊,”阿史那社尔鼓掌称善,“末将有个想法,不知可不可以。”
“什么想法?”
“杜大人智谋过人,能否留在我的军中,做我的军师?”
杜正伦一听,心想,我还是回到长安安全一些,要是在这里把脑袋混丢了,那可不划算,连忙摆手:“不可,不可,多谢将军看得起我,一方面我才疏学浅,难以担当重任;另一方面,殿下还等着我回去复命呢。
我把殿下的指示给你传达到,明天一早,我就要返回长安了。”
“杜大人这么急着走吗?既然已经来了,何不在此多住几日?”
“不不不,你有你的事,我在这里反而碍手碍脚,不如早点离开得好。”
阿史那社尔见他执意要走,也不便强留。
“那好吧,我写两封信给你带回去,一封转交给殿下,一封交给衡阳公主。”
“当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