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互相把对方迷死的师徒俩(2/2)
果然。
李婶子不哭了,大声道:“小神童已经给出答案了,张家的,你快还我两斗半的米。”
张婶子把门打开,将两斗半米还了。
二人在邻居的说和下,赧然握手言和。
而后,一群人又来把崔岘夸上天:哎哟,不愧是小神童哦,比秀才公都厉害呢!
马秀才尴尬到无地自容,但也不敢再小觑崔岘。
崔岘笑眯眯接下邻居们的夸赞,还做了个漂亮的总结:“借时麦贱还时贵,折中公允两家惠!两位婶子,都是咱仲景巷的好心人,懂互相体谅嘞。”
两个婶子被夸得满脸泛红。
其余邻居也纷纷夸赞,顿时巷子里一派其乐融融。
崔岘余光看向东莱先生,心想,我这番出色表现,还不得把你给迷死?
别等了,快来收徒吧老师!
东莱先生确实被迷得走不动道了。
别人只看到崔岘解决了一桩难题。
但东莱先生看到的,是稚子算账,大人熄争,算术之法,稳稳落在市井烟火之中啊!
能想出这样的解决办法,除了得会算数,还得有一颗七窍玲珑心。
这般优秀的学生,哪个老师看了不迷糊?
那简直迷死了!
东莱先生心里喜欢的不要不要的,但又端着大儒风范。
想狠狠夸赞一番小徒弟,又担心徒弟觉得自己不够沉稳。
恰逢这时候。
那马秀才尴尬极了,于是只能佯装忙碌,没话找话,向东莱先生拱手,虚心请教:“先生,今日学生前来,是有问题想要请教。”
“敢问先生,《春秋》笔法褒贬存焉。然,《公羊转》言大一统,《穀梁》重正名,二传于尊王攘夷一旨,各执一端。”
“今北虏南倭双双来犯我大梁,先生以为,当效仿《春秋》修德怀远,亦或严夷夏之防?”
左邻右舍们处理完借粮纠纷,又开始好奇围观读书人讲解学问。
结果一个个听得神情茫然。
娘嘞,这说的是人话吗,怎么听不懂呢?
而听完这个问题的崔岘,惊讶的看了一眼马秀才。
因为这短短两句话,需要以史证经,破经传矛盾,引当下时政,以王道权衡为中心,结合理论与实际,并史鉴与经义来作答。
总之一句话——
这问题问的有点东西啊。
但东莱先生却直接道:“这是谁帮你出的问题?”
崔岘噗嗤笑出声。
马秀才越发尴尬到羞愤欲死。
他为了向东莱先生请教时能被高看一眼,特地去找一位举人前辈,帮忙捉刀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
却不曾想,弄巧成拙。
在巷子里卖弄,被崔岘比了下去。
问的问题,也被东莱先生直接戳破。
好在,东莱先生虽然讲话比较直接,但还是认真作答:“《春秋》城濮之战,晋文公胜楚而盟诸侯。夫子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故,《公羊传》实与而文不与,是为修德化夷。”
“然,吴楚僭号,夫子却书曰:吴入郢。此为《穀梁》夷狄虽大曰子,时愈乱,防愈峻。”
“故曰:夷夏之防,本乎德之盛衰。”
“武帝击匈奴,海内虚耗。太宗平突厥,安史踵其后。”
听闻此话,马秀才浑身一震。
这个涵盖诸多层面的问题,竟然被东莱先生如此轻松解决。
简单来说,马秀才问的是:读《春秋》后发现,圣人通过对字句删改记录历史,以表示褒贬。《公羊传》强调大一统,《穀梁传》却注重正名分,两本书都赞同尊王攘夷,却又各自有侧重点。
如今南北各有蛮夷来犯,我们读了《春秋》,应该以德感化接纳外邦,还是严防死守跟外邦的界限?
而东莱先生引两次圣人截然不同的表述,和两个历史先例,回答:
咱们若用强,就打,但不能莽,否则会耗空基业。咱们若用怀柔,就去招安,但也不能太过软弱,否则敌人就会蹬鼻子上脸。
这看似是个简单的道理。
但把《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两相参证,以史证经,轻松破掉了经传之间的矛盾。
而后。
东莱先生又道:“是以,你我读《春秋》之古经,应行权变之史。之于蛮夷,或开市互易,或德化兼济。子曰:无可无不可也。”
这段话,就牵扯到当下时政了。
东莱先生看似讲了很多,实则好像又没给出明确答复:那究竟是打,还是接纳呢?打的话怎么打,接纳又该怎么接纳?
但其实本质上,应该是当今坐在龙椅上那位,还没彻底做决定。
所以东莱先生不能明确给出答案。
马秀才听得懵懵懂懂。
但这并不代表他什么都没学到,大儒三言两语,破经传矛盾,实在令他心折震撼。
他甚至觉得有所感悟,找到了一些精进学业的妙法。
这是待在房间里读死书,一辈子都不可能领悟到的。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因此马秀才向东莱先生长鞠一躬,激动到甚至哽咽出声:“学生多谢先生教诲!学生多谢先生教诲啊!”
周围的百姓们听不懂,但不影响他们纷纷鼓掌叫好。
东莱先生人前显圣完毕,矜持点头,余光却忍不住打量崔岘。
心想:为师这般表现,不得迷死你?
别等了,快来拜师吧乖乖徒弟!
说实话,崔岘确实有被迷到。
不仅仅是东莱先生这般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经史互参。
更因为他对当下时政的老辣看法,对圣上心意的揣摩,对大梁王朝国力、国策的了然于胸。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这话自然是假的。
否则马秀才不至于问出一个问题,东莱先生就知道,这题不是他能问出来的。
崔岘若是待在这个小小的南阳城里,跟着吴夫子,或者别的夫子学习,学上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有东莱先生指点一番,来的有用。
读四书五经只是学习的工具。
最终,他是要走科举仕途,步入官场的!
而进入科考考场那一刻,就注定了,你不仅仅要会学习。还得从四书五经当中,洞察圣心,钻研时政。
所以拜师,不仅仅是为了有个后台。
他还可以是你科举功名路、乃至人生路上的领航者。
反之。
带着一个天资聪颖的徒弟上路,同样是大儒老师百般渴求的人生幸事。
因为一身学识与抱负,总要有人来传承衣钵。
这对天生相适配的师徒,站在巷子里,互相对视,惺惺相惜。
双方一个目光稚嫩脸带笑意,一个儒雅端庄沉稳随和,心中同时默念‘倒贴货是不值钱的’。
并努力散发善意,企图对方先开口拜师或收徒。
然而,最终无事发生。
崔岘笑眯眯朝着东莱先生拱手,而后在转身回家的一刹那,脸色愤愤:可恶,这都拿不下你?
好样的,老头,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东莱先生朝着崔岘点头示意,接着在回到院子后,神情郁闷:怪哉,这都不来拜师?
好样的,小子,老夫这次就盯上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