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高中(1/2)
原野和王继明都考上了际县中学。潘俊峰也是一个班。他虽然没考上,可是人家有钱,自费上的。许秀锦考上了师范。
际县中学是百年老校,一年也就招三百来个学生,能考上的人也算是拔尖的了。
上学的兴奋比不上古城的宏伟建筑带来的震撼。际县古城里面多是明清古建筑。
厚重的青砖高墙,低调地炫耀着它曾经的辉煌。一砖一石都记录着一段悠远的历史,承载着百年老城的底蕴。
一进东门,便是目不暇接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林立的商铺,仿佛可以看见当年繁华的街道上川流的车马,可以闻到沁进方砖青石里的古老茶香,和着阶上的青苔,韵味悠长。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兴衰荣辱。曾几何时,商贾们从这里出发,实现汇通天下的梦想。
踏着青石板,走进它幽深的街巷。置身古色古香,气派非凡的高墙大院之间,不由被它的宏伟精致所震撼。他的历史和财富,凝固在这些精雕细琢,奇思妙想之间。不由神魂飘忽,仿佛穿越时空,去到那个年代,亲历目睹这些深宅大院里发生过的情仇爱恨。
光火的汽车使劲按着喇叭,烦躁地抱怨它街道的狭窄。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行色匆匆,没有人停一停,读一读它的韵味,感受身在其中的幸福。
际县中学也是古城的一部分。它位于古城南大街桂林巷,依然保留着部分文庙古建筑。
绕过新教学楼往北,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青砖铺地,柏树成荫。
泮池上,三座单孔砖砌拱券桥并列,称为“状元桥”。桥上的雕花白石栏杆古朴庄重。桥下泮池四周及底面由青砖砌筑。泮池、泮桥的设置,不但体现了礼制,还蕴含鼓励学子早日金榜题名、月中折桂的殷切之情。中桥高于其余两桥,一条砖铺甬道将它与过殿相连。甬道两边两行整齐的柏树。
东西厢房各是三个大小不等,高低错落的教室。均为双出水拱顶,青砖青瓦。东西各栽了几株果树。这个院落就是柏树院。遥想当年,莘莘学子怀着天子门生的梦想,在这里苦读“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章。
书声琅琅,落英缤纷。可曾几回大开中门,黄金满地。
绕过过殿,进入大成殿院。大成殿与棂星门、状元桥在同一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长宽各五间,高十米余,恢宏气派。正面三间嵌木雕夹扇门、上有木匾三块,中书“万世师表”,左书“玉振金声”,右书“斯文在兹”。左右两间有砖砌窗台,高二米余。窗台上为木条窗棂。正面门窗都呈赭红色。其余三面是砖砌实墙,并有明柱支撑出檐。上面为双坡顶瓦屋,屋面、脊领和四个挑角是绿色琉璃瓦。
新校区正在改造中。一期工程,学生宿舍楼与食堂已基本竣工。二期图书馆正在建设中。三期工程杏坛书院正在规划。
班主任杨老师充分发挥男女撘配干活不累的思想理念。
原野的同桌是个梳了一对棒槌辫的女孩杨妤婷。她的两个一掌长的羊角辫分别从中间扎了一下。辫梢总是剪的齐刷刷的,像一对棒槌,又像吊了两把锅刷子。倒是精干利落。
杨妤婷前面是陆丽萍,两个女生爱聊天,一下课脑袋就凑在一起,嘚啵嘚啵个没完。
原野发现,有一个同学很眼熟,总觉得在哪儿见过,就是想不起来。好巧不巧他们还坐前后桌。
他的同桌陆丽萍问:“你家哪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