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合谋(1/2)
邓定国这个人,你说他眼光好吧,他选择亚瑟做合作伙伴,你说他眼光不好吧,他认定汝辉辣条在台湾会有市场,因此宁愿与亚瑟拆伙也要将属于他的那二十五吨辣条运去台湾销售。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汝辉辣条在台湾地区的销售情况确实不错,邓定国几乎没怎么费力推销,二十五吨货便在一个月内销售一空,甚至还有了回头客,许多人询问他下一批货什么时候到港。
认真说来汝辉并不是邓定国此行的首选目的地,不要忘记他的前合伙人亚瑟手里还有二十五吨辣条亟需出售。邓定国原打算从中捞一笔,于是打着为亚瑟分忧的旗号不顾已经撕破的脸皮主动与亚瑟商议低价收购那二十五吨辣条。
谁知亚瑟并不买账。
“他不买账?没道理呀,多积压一天他就要多支付一天的仓储费,辣条又不是什么耐储存的货物,时间长了易变质,他不卖留着想干嘛?”贺兰百思不得其解,瞥见邓定国的淡定神色,她忽然福至心灵,问道:“还是说你给的价格太低了?”
邓定国大方坦言:“汝辉的售后工作十分到位,市面上的大经销商都不肯收他那么大体量的货,小商小贩需要的量太少次数又频繁,他嫌麻烦所以不愿意卖。我觉得这个时候我愿意以四分之三的价格吃下他的货他应该感激我才对,贺厂长你说是不是?”
贺兰大力为邓定国鼓掌,回道:“没错!是他不识抬举。”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张松年的未卜先知了。出于对市场的深刻了解,张松年料定一旦汝辉如期生产出五十吨货,那么亚瑟在不动用鼎誉国际销售渠道的前提下只能选择低价倾销。于是他命令厂里业务员逐一与各个经销商联系,特意提醒经销商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假的汝辉产品,请经销商注意辨别。并一再阐明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以及如果经销商明知故犯会被汝辉停止合作的后果。
如此这般宣传了一个月,导致的结果就是亚瑟和邓定国那批货连仓库门都没重新开启过。眼见着积压的辣条无人问津,邓定国便要求亚瑟再次降价销售避免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然而亚瑟不同意,那时的亚瑟对“回本”还抱有一丝希望,坚持认为每箱辣条比汝辉供货价低十元的价格能够将存货清空。
邓定国的看法与他相反,他觉得积压时间越长这批货的损失就会越大,因此两人在“各抒己见”一场后彻底桥归桥路归路,亚瑟继续守着他的仓库待价而沽,邓定国则寻了“门路”,偷偷将二十五吨辣条运去了台湾。
其实他最早的期望也不过是保本而已,不曾想汝辉的产品在台湾会大受欢迎,他每天连门都不必出就有人捧着大把的钞票来求购。到最后他自己闭门算账,发现除去各项消耗费用,这二十五吨货足足让他赚了将近十万块,相当于本钱的百分之五十。
而这还是这批货在亚瑟手里耽搁了将近三个月才出售的情况下他所赚取到的利润。如果没有耽搁也没有其他冗余的费用,他势必要赚得更多。
十万块对于亚瑟,对于那些大老板来说也许不算什么比较大的入账,但是对于做劳务中介出身的邓定国来说这笔钱赚得也太轻松惬意了。不必浪费口舌,也不必东奔西走,不必担心各部门的临检,更不必花钱租用办公地点,只需付出本钱和一些必要的运输费用,躺着就可以月入几十万人民币,到哪里去找这么好赚的一门买卖。
所以他再一次坚定的来到大陆,目的就是再赚许多个十万块。
贺兰虽然不了解台湾的物价,也没有关注过人民币与台币的汇率,但从邓定国的描述中她大概可以猜到,这家伙选择的运输方式必定不正规,说不定走的正是鼎誉国际的老路——走私。
果真如此的话那她就必须要慎重一些了,试想一下如果邓定国牵扯进厦门远华案,他这个台湾人可以逃避法律制裁,而作为给他供货的乙方,汝辉是肯定跑不掉的,也是非常有可能被殃及池鱼的。
想到这里,贺兰重新将话题扯到亚瑟身上,说道:“四分之三的价格就算是我我也不会同意,你没有再跟亚瑟商量一下,把价格再往高抬一抬吗?”
邓定国:“怎么没有?可是他给的价格比你的出厂价还要高,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一定要从他那里进货?不如索性来贺厂长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