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这不是我的《伤痕》(1/2)
刚开始着手写《亮剑》的时候,林火旺其实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毕竟,在他看来,前世《亮剑》都能正式出版,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然而……
他有点忽视了,现在可是1977年,远不是后来都梁写《亮剑》时候的社会及舆论环境。
特殊时期刚刚结束,许多文学期刊,也都才刚刚恢复刊印。
在这种时候,大家对于舆论风向和社会走向,都还处在一个小心翼翼的阶段。
毕竟,从那个年岁过来的,每个人都怕一不小心,又被人突然扣上一个帽子,再次打到牛棚,那可就是真的惨咯!
所以……
被柳茹梦这么一提醒,林火旺也知道,他现在若是将《亮剑》直接投稿到《人民文学》。
恐怕《人民文学》的编辑们,即便是再喜欢这本《亮剑》,也绝对不敢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将它发表出来。
林火旺仔细回忆了一下,似乎对于特殊时期的反思,就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
只不过,历史上的伤痕文学潮流,现在还远远没有开始呢!
得等到今年的年底,刘心武的《班主任》这篇小说在《人民文学》第11期上发表,才算得上是掀开了反思特殊时期对人民造成伤害的伤痕文学序幕。
《班主任》里的宋宝琦,这个被劳教的“小流氓”,误将《牛虻》读作“牛亡”体现知识断层。
首次揭露特殊时期的文化专制对青少年的精神摧残,引发“救救孩子”的社会共鸣。
然后等到1978年的时候,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才标志着集体对特殊时期的反思。
《伤痕》故事的主线其实很简单,讲的是知青王晓华因母亲被诬为“叛徒”断绝关系,九年后归家发现母亲已逝。
但却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因为太多人有相似的经历与遗憾了。
尤其是王晓华的母亲临终前用血迹在《毛主席语录》扉页写下“盼团圆”,这样的细节更是带给人一种感官上无比的震撼。
这篇《伤痕》发表后,收到7万余封读者来信,同名话剧在全国巡演300余场,足见其影响力。
也就难怪这个阶段反思特殊时期的文学作品,会被冠以伤痕文学的名称了。
时间不等人,林火旺自然等不到,伤痕文学自然风靡起来。
所以,他和柳茹梦一回到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上床。
今天反而又坐在了书桌前,拿起了钢笔来。
“嗯?阿旺,你?怎么不来?”
柳茹梦有点意外。
按理来说,两人已经两天没见了。
这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两日都算得上一年半没见了,怎么他一点都不心急了呢?
弄得柳茹梦心里痒痒的,羞答答地凑上前去,看到林火旺居然又在奋笔疾书了起来。
她不敢再打扰林火旺,而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阿旺这完全是才思泉涌呀!刚刚写完一部《亮剑》,现在又马上开了一本新的小说《伤痕》。
就是不知道,这《伤痕》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一回柳茹梦学聪明了,可没有凭借书名来乱猜小说的内容。
而当她随着林火旺的笔触,看着他写的居然是特殊时期的故事,还是一名下乡知青,和母亲划清界限的情节时,立马是又震惊又……忍不住泪流满面了起来。
柳茹梦觉得,这故事写的,好像自己的经历一般。
只不过,和故事里的主角不同,她并没有选择和母亲划清界限,而是坚定地站在母亲一边,和母亲一起上台被人批斗,被丢菜叶和罚站。
但是,柳茹梦所看到和知道的,就有许多人像故事里的这个知青一样,选择和自己的父母划清界限,甚至反过来更加报复性地批斗起他们来。
一字一句……
柳茹梦觉得自己看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小说,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带着血的经历。
“阿旺写得太好了!”
“这完全就是我们这一代知青的写照!”
“那种和父母决裂的悲剧,简直难以想象。”
“不管是真的决裂还是假的,都是本不应该发生的呀!”
……
直到看到最后,主角九年后归家,发现平反后的母亲已经去世,她却没有能见上母亲一面,那种后悔与痛苦,犹如一根根细针,疯狂地扎进了柳茹梦的心里。
她突然好害怕起来。
她怕自己也像主人公一样,见不到母亲的最后一面。
不知不觉,林火旺坐在书桌上写了快两个小时,终于将这篇将近七千字的《伤痕》给写完了。
而柳茹梦就这么站在他的旁边,一动不动的看了两个小时,泪流满面,心里同样是五味杂陈。
“呼……”
写完稿子的林火旺,放下了钢笔,长舒了一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