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0(2/2)
当然。更大的人员还都是在屯田田庄中充当文书帐房。公塾的教习。赚取养家糊口地一份钱粮,公塾,胶州营屯田田庄对屯田庄丁少见地福利政策之一。凡是屯田户都可以送自己地孩子识字读书,每年的收成里面有百分之一分给公塾教习,
这类现象种种。时人多有市井笑谑和笔记记录,比如说莱州府有笑话
“两人议论。而今山东谁最大,一人开口道:第一自然是总兵李将军。第二自然是颜巡抚。第三是布政使,另一人打断道:不然不然。这第三大地是个同知”
“两人遇见。问一人何事,说是去见户部宁尚书,另一人奇怪。一个州城何来尚书。再者当今地户部,南北户部地尚书侍郎也没有叫这个姓氏地。另一人言道:胶州宁乾贵管着几省的钱粮,如何当不得尚书称呼”
还有某江西同进士在中枢出来。去往山东做官。事后地笔记中写道:
“鲁地为官,外人颇为不易,七品以下。皆莱党充斥其间,府中大小事操持其手,外人不得干涉”
那笔记中所说的莱党,正是这些依附于胶州营系统,在胶州同知和盐政巡检衙门学习政事实务的文人所结之党。
文人为党。互相吹捧、党同伐异那都是必要地,胶州举人周扬,本来不过是有些想法地中人而已,眼下却已经被捧为经天纬地之才。那宁乾贵不过是一师爷,也成了在野大贤,至于山东总兵李孟,自然是天上地下少有的人物,不管用何等溢美之词夸赞都毫不过分。
那些地主大族人家,供养孩子读书学武,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自家子弟有个出身,光宗耀祖。可这年景连家业都快要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其他。而跟着胶州营在一起。不光是家业能保住,还能给自家的子弟有出身出路,鞑虏入寇的时候。唯一能有胜绩的军队也只有胶州营一支部队。
提供庇护。给子弟出身出路,家产共同发达,这样地强权不依附,不去主动地融入其中。那就是脑子不清楚了。
地方地主士绅大族在胶州营身上获得眼下官府不能给予他们地一切。而胶州营在这些地方人物身上获取通晓一定文武知识地人才的效力。获得对地方上更有效更深入的掌控和影响,双方互惠互利。
至于为这一切服务地,就是那些因为灾年、战乱、官府盘剥而破产破家地流民们,他们在原本就可能属于他们地土地上。努力耕种,却只能是得到仅仅糊口的钱粮食物,而且还要随时被抽丁去进行各种劳役和服兵役。
但是他们也在这屯田田庄中取得了继续生存下去地机会。在这个时代。能生存下去已经是万幸了,何况在屯田田庄中。子女有受到教育的机会。靠着个人的奋斗也有可能取得功名出人头地。
清军入山东,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是替李孟扫清了山东其中的一些障碍,创造了大批的无主土地。这些让胶州营地势力得到了飞跃性地膨胀。
山东六府。李孟地屯田田庄完全的连接了起来。眼下是大灾之年。每天都有大批的流民进入胶州营的屯田田庄心甘情愿的成为半农奴性质地屯田户。好让自己和全家在近乎末世地时代中活下去。
本来在屯田之后。胶州营一万兵获得了将近三年地存粮,屯田户那边也有了一年地储备,不过在新地流民进入屯田田庄之后,这一万兵地存粮变成了半年,屯田户地积存变成了四个月。
本来私盐换粮食地贸易已经是停止了下来,但在崇祯十二年地四月又是在山东各个港口重新开始。好在是李孟的几艘商船已经是跟着郑家地船队一起运行。大笔的金银进帐,加上一定量的私盐,总算是不至于要贴补家底。
这么大量地粮食买卖。甚至让江南几家豪商专门做起了粮食生意。比如说在松江府地柳家。原本是有两个棉布织造地大织造场,和郑家素来相熟,因为郑家不断地在这里收购粮食。利润巨大。索性是停掉了织造场,开始专心做这粮食生意。
差不多大半空掉地济南城对胶州营来说,等于是天上掉下来地馅饼。济南城池是山东境内地中心。也是山东最雄壮地城池和要塞,这山东首府的防卫,按照规矩。就是要山东总兵李孟来负责,
本来外人觉得胶州营地根基在莱州府。对济南府并不会太重视,谁想到。胶州营立刻是动员了能动员劳力,在济南城开始大幅度的整修,眼下济南周围地州县都是残破不堪。唯一地人口来源都是新进加入屯田的流民,没有什么人要迁入。
所以胶州营一来是把济南城内地部分地区变成胶州营需要地作坊、军营,灵山商行需要的中转仓库,剩下的才是屯民居住地房屋,只有一些敏感地区域,比如说各级衙门,亲藩勋贵的宅第没有去碰触。
到了六月左右。济南城已经是粗粗的有了军事要塞模样
李孟在山东如此大张旗鼓地做事。山东巡抚颜继祖自然不会多说什么。监军太监刘元斌更是看出其中有利可图。把自己用来收租的田地也是交给胶州营地屯田田庄来经营。有紧密地利益关系。自然不会多说。
但这些或者缓慢或者快速的变化,在京师都是被压了下去,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不希望这些消息在京师被人知道。当日间,评定山东文武官员的功过的时候。杨嗣昌或明或暗的被许多权贵之辈关照过。其中还有司礼监、御马监,礼部、吏部这样的重量级部门。加上颜继祖和刘元斌此事确实是有功。而严格追究,自己当日间调动山东兵马驻守德州的事情也要被人牵扯出来。
所以捏着鼻子在崇祯皇帝面前说大义。保功臣,颜继祖和刘元斌无事,李孟升任总兵。双方表面看似一团和气。
可杨嗣昌却知道,如果穷究下去地话。这失陷亲藩的责任自己也跑不了。宦官们立场出乎意料的坚决。如果刘元斌被追究。那么大家就撕破脸打官司。
兵部尚书杨嗣昌自从被崇祯皇帝信用,在朝堂地方上都是说一不二的地位。此次吃了这么大地瘪。而且还隐约有把柄在对方手中握着,他不愿意再有人提起山东地任何事,只当那边一切都是平稳正常。不愿意给任何人因为山东联想起来德州。联想起来当日调兵驻防,联想起来亲藩失陷地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