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玩唐 > 分节阅读 1

分节阅读 1(2/2)

目录

文物原属:唐代越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217,口径23,足径79。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现在这件瓷器在故宫,是件国宝。

作品相关第二卷相关瓷器鲁山窑腰鼓

名称:唐鲁山窑花瓷腰鼓

类别:瓷器、花釉瓷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唐代鲁山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长589,鼓径222。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七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以陶瓷烧制鼓腔,别具特色。河南省的禹县、郏县、鲁山窑等在唐代均产花釉瓷,而以鲁山窑腰鼓最为有名。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唐代人南卓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调查鲁山窑址,发现了黑釉斑点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省鲁山窑制品。

此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极强,是唐代瓷器的传世精品。

另外说明一下,我手中有郭豫斌大师重新主编的,赵汝珍鉴宝秘笈一书,里面也有一个鲁山窑腰鼓,但图片上看,两者略有区别,估计不是同一文物。

这件腰鼓做工比图片的腰鼓粗燥一点,釉面稍有磨损。曾经估价十八万到二十万,但流拍了。

作品相关第二卷相关瓷器越窑秘色瓷梅瓶

有人经常将越青瓷与秘色瓷混为一统。事实两者是有区别的,秘色瓷是属于越青瓷,但不能代表越青瓷。秘色瓷当时供宫廷使用,在市场上不出售的。烧出来的成功率也很低。这是唐朝的瓷器巅峰,看看这件梅瓶做工光泽。

现在残存下来的秘色瓷,只要损坏不严重,每件都是天价,象一件秘色瓷碗拍卖价在三百万以上,同时还有一件五代时的瓶子拍卖价也是三百多万。可惜我没有找到图片。这与件梅瓶做工没有办法做个相比。

作品相关第二卷之唐三彩彩色釉陶打马球女俑

唐三彩是冥器,也就等于现在的纸钱花圈之类的东西。当然时代在变化,如果放在家里面供着也没有大关系了。但在古代千万不能放在台面上,否则会被人笑死的。

但唐三彩烧制往往根据当时人们的实际情况制造,因此是一幅幅活的历史记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与鉴赏价值。

这件彩色釉陶打马球女俑就是唐三彩中的精品之作。作品中马剪鬃缚尾,伸颈昂首,四蹄腾空跃起,疾驰飞奔。一女子跨坐马上,身体紧贴马鞍,弯曲右倾,似正在击打来球。马施黄釉,头部、马鞍则素胎无釉,女子亦素胎无釉,素胎部分则以彩绘装饰,可惜部分彩绘已经剥落。该俑形象生动逼真,极富有动感,将嘶鸣狂奔的骏马与奋力击球的女子表现得栩栩如生。这是成对的打马球俑,唐代的雕塑家以其智慧的想象,绘画式的表现人与场景的互动,让人观俑而如见景入径,富于想象。其制作手法之高,让人难以想像。

当然价格也令俺们老百姓难以想像,当时估价为一百万,最后拍卖价是三百七十多万人币。

作品相关第二卷之乾隆年间仿金粟山藏经纸

有钤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朱印

浙江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北宋时的大藏经数千件,其每幅纸背上均钤有金粟山藏经纸朱文印,以此得名。藏经纸初以麻料制成,质地较厚,无纹理,内外皆蜡,有米黄色、白色、虎豹皮花纹等。乾隆时期官纸局仿制藏经纸以供御用,仿制要求极高,唯合格者由监制者在纸心上钤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朱印。乾隆曾用于内府珍藏古书画装潢引首及册页题字。是清宫名贵的御用纸。

可怜俺花了一年时间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写了一本大宋之风iu才子,都买不到这一帙二十张纸。因为估价是十到十五万人民币。

哭啊,这本书各位大大多多订阅正版吧。

作品相关第二卷之汉代造纸过程示意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