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2/2)
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朝代的玉代玉器
、它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历史总结,它的成果为商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所见的夏代玉器很少可能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尚未发现,但其一些造型如刀、圭、戈、钺、桐形饰与纹饰如兽面纹,均成为商玉制作的根据。据此,夏代玉器在历史交替时期的承上启下的价值是显见的。
作品相关第五卷商代玉人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和面貌的作品,无论是神化了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玉人指单个的人物造型,如全身形象、半身形象、人首、人面等,也指其他器物中作为图案的人物纹。玉人除可用来装饰外,有些也具有祭祀、辟邪的功用。
新石器时代及商代玉人
新石器时代玉人佩着重刻划人物的大眼、大鼻、大嘴;线条简单,均无眉毛的刻划,额与眼的分界不明显,眼睛多为橄榄形和圆形,皆以单阴线刻划纹饰。玉人上均有穿孔,位置不一,孔是用于佩带时系绳用的。从制作工艺上看,已出现切割技法,雕琢有平雕、圆雕、透雕;纹饰中阴线与阳线都已出现。
圆雕人物形玉器始见于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玉人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商代玉人常见面部下凹,高颧骨,大眼、大鼻,大嘴突出,相反鼻梁下塌,嘴唇很厚并上翻;眼睛多数为“臣”字眼,还有橄榄形眼、椭圆形眼,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前额窄小突出,这是其他年代所没有的。多跪式,双手放在双腿上。人物雕有素身裸体形象的奴隶,也有衣着华丽、用阴阳纹线组成衣纹、腰间束带的奴隶主形象。发型以短发为主,即白头顶向四周下垂剪齐,这是商代流行的一种发式,还有的在头上戴圆箍形左支右页,左支右页前连着卷形冠。
商代还有一种扁平玉雕,呈扁片状,做成璜形。这是当时盛行的一种佩饰,上饰一头带高冠、身体蜷缩的整身人物纹。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在璜形器上只雕一人头,除了眼、眉与外,其他部位都不明显,完全是一些图案纹饰。
作品相关第五卷之周朝玉鸬鹚
尺寸:高36厘米,长51厘米,厚06厘米
年代:西周。
玉色:淡黄色。
特征:体扁薄,呈空中飞翔状。正面微鼓,背面较平,两面纹饰相同。仰首,转身,两腿微缩,垂尾,口衔小鱼。眼凸刻,颈部有阴刻弧形线,翅膀阴刻云纹,尾部饰三道阴刻线。小鱼,深赭色,呈挣扎状,眼凸刻,鳍由阴线刻出。鸬鹚头有小孔,可与鹅、兔、蝉等组成串饰。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制作精巧。
出土时间及地点:1979年山东济阳墓葬出土。
收藏地:现藏济阳县图书馆。
作品相关第五卷春秋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璜面最宽63,厚03。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但一路走来,到了这时候玉器开始有看头了。
再附注百度上春秋玉器的资料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ot形中有形ot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