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穿越时空的蝴蝶 > 分节阅读 531

分节阅读 531(2/2)

目录

然后,悬浮在半空中的光团终于完成了漫长的组合与变形,化作了一个浑身闪耀着刺眼金光的模糊人形这就是降世的佛陀释迦牟尼陛下低头俯瞰着在场的众人,发出了响若洪钟的询问声。

“尔等此次请吾下凡来此,究竟有何要事启奏”

分割线

这一天的黄昏时刻,在奈良郊外的大道上,还是如同往常一样的宁静。

从天空俯瞰下去,奈良正处于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央,但周围的山势既不巍峨,也不险峻,山间道路虽然坎坷,但毕竟还算畅通,有许多峡谷和隘口可以通往城内。

和平时代的奈良城,是完全不设防的,甚至连城墙和护城河都没有。在此次大乱爆发之后,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奈良的各大寺院联手出人出力,在各处隘口都紧急修建了一些木头栅栏和岗楼,某些地方还挖掘了壕沟,并且安排大量僧兵分别驻扎,定期轮班巡逻戍守。

这种已经沿用了至少几十个世纪的古老防御措施,在如今这个武器威力大大加强的年代,实在是相当的单薄和脆弱既怕火攻,又顶不住炮火,更糟糕的是无法组织第二道防线,万一隘口被突破,没有城墙和壕沟的奈良就根本无法坚守,僧兵们只能退到各自的寺院内,借助院墙和山势来笼寺自守了但至少也成功击退了肆虐京畿的小股游荡劫掠者,避免了奈良盆地中的庄园耕地遭遇破坏。

可惜,在安国寺长卿大僧都率领比睿山的五千僧兵抵达之时,守军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同道中人会与自己为敌,反倒是当成了前来会合的援军,很殷勤地把他们送到了城里,再加上奈良的大小寺院之间也并不齐心,颇有一些倾向于比睿山的于是就弄出了这种引狼入室的局面。

现在,奈良诸寺为了与市区内的比睿山僧兵对峙,守护自家寺院,同时为政治谈判制造声势,已经从城市的外围防线上抽走了全部僧兵。至于守备外围隘口的职责,就只好换成让附近藩国诸侯提供的援军来承担。这些军队初来乍到,战斗力参差不齐,兵器普遍匮乏,指挥系统紊乱,很多人都是临时征发甚至骗来的,也没有合格的军官带领,士气与斗志相当低落,而且对周边地形一无所知于是,奈良城的外围防御能力,在本来就已经相当脆弱的基础上,又继续往下跌落了一个台阶

这一天的黄昏,某处郊外隘口在暮色的笼罩下,显得冷清而又孤独。稀稀落落的士卒在栅栏后面来回巡视,寥寥可数的火把在风中忽明忽暗,把守卫者的脸庞映照得阴晴不定。

由于听说了城内举办佛陀降世盛典的消息,凡是守军当中的虔诚佛教徒,都想尽办法请假溜了,好去会场亲眼瞻仰目睹一番佛祖陛下的圣颜,感受一下佛光普照的氛围,分享一下圣地祭典的福气结果,被迫继续坚守在关隘上当班的倒霉家伙,就变得更加稀少了。

而志摩藩的小五郎,就是这样的一个倒霉蛋。

第三卷寒风中的战火一百零五、佛陀陨落2

一百零五、佛陀陨落2

一百零五、佛陀陨落2

来自奈良城东南方志摩藩的小五郎,是一个才刚刚被征召不久的少年足轻轻步兵。

此刻,他正扛着一根装上了铁枪头的“高级竹枪”,跟在本藩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年武士身后,心不在焉地巡视着眼前这处还很陌生的山谷,以及一直向北方延伸的空旷道路。

本来,每支巡逻队应该是六人一组的。但是,今天大家听说城里在举办佛陀降世的仪式,乃是数十年难得一遇的旷世盛典。于是,非但那些虔诚的佛教徒,全都拨弄着念珠诵唱佛号,不管不顾地要下山进城去观礼参拜,就连一些平时不怎么念佛的家伙,也都一起随大流,闹着要去城里看热闹。

而负责把守这处关隘的最高长官,偏生同样是一位相当虔诚的佛教徒,听到佛陀降世这般罕见的祥瑞盛事,这心里早就已经按捺不住了。再看到部下们如此鼓噪和恳求,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下来。

毕竟,自从换防到此处以来,除了偶尔盘问难民、香客与走私商贩之外,他们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一次稍微像样的敌情,戒备的心思自然懈怠了不少。

更何况,像这种在天下大乱之际,依旧会被藩主派出自家领地,给奈良佛寺送人情的杂牌兵马,本来也就是可有可无的样子货,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严明的纪律。

所以,今晚还在此处隘口外围巡逻的人,就只剩下了年纪最轻、常受欺负的小五郎,和一个因为脾气太臭而被大家一致讨厌的乡下老武士,提着灯笼漫无目的地转悠几圈之后,两人都觉得很是无聊。

毕竟是年龄还小,耐不住寂寞,虽然对身边这位和自己有一点亲戚关系的老武士实在没啥好印象,但小五郎在百无聊赖之下,还是试着想要跟他闲聊两句。

“大叔啊,按照家里老人的说法,只要当了足轻,应该就可以经常吃上大米饭了吧可为什么在这些日子里,咱们吃的还是只有小米饭和萝卜条呢”

他随意挑了个话题,忽然对身边的那个老武士问道。

事实上,这也确实是小五郎自从当兵入伍以来,就最为关心的问题。

分割线

自古以来,东瀛就是一个极度推崇水稻生产的国家,几乎全国的农田都在尽可能地种植水稻,除非土质与灌溉条件实在是不适合,才会改种其它的农作物。

可是,对于种植这些水稻的穷苦百姓来说,大米却是绝对的奢侈品因为大米的产量很低,而各地诸侯领主征收的年贡倒是非常高,通常有六到七成之多。更要命的是,在缴纳完这项沉重的赋税之后,各处村镇的豪族地主,往往还要再向农民收一层租子,并且一般指定只收白花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