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1/1)
迅速派遣舰队前往直布罗陀海峡实施封锁,弗朗哥仅能从海上投放两个轻步兵营到卡迪士。于是弗朗哥开始尽一切可能从空中向西班牙半岛投放部队。考虑到运力的不足,空投取得的效果是值得褒扬的。尽管如此,也只能投放步兵和他们的随身装备,重装备却只能通过海上运输。弗朗哥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劝阻,决定采取一次大胆的冒险行动“要么什么也没有,要么就是全部”,他组织了一支小型护航船队横渡海峡。行动于8月5日夜开始,船队成功突破了封锁成功抵达目的地。共和军发现以后大为震怒,于次日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炮击叛军基地并击沉了一艘叛军炮艇该艇不久后即被打捞出水,并于1937年重新服役。除此之外没有对叛军造成其他损失,但此后封锁的力度加强了,突破封锁变的更加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但此后交战态势朝着有利叛军一方发展。
德国海军对两艘潜艇的作战区域安排如下:u-33号将前往瑙尔角到帕罗斯角之间的海域巡逻,而u-34则在帕罗斯角以西海域活动。所以西班牙共和军海军基地卡塔赫那就直接受到u-34号的威胁,而阿利坎特港则是u-33号关注的目标。所有潜艇官兵都要求宣誓保守作战任务的秘密,安全和保密性成为任务的首要目标,就连西班牙叛军对这一作战计划都一无所知。潜艇在航行途中将采取白天潜航夜间上浮充电的方式,并通过无线电密报与基地保持联系。一旦潜艇被迫在白天上浮并被发现的话,将悬挂皇家海军白色海军军旗。如果因为机械故障或其他原因被迫撤出战斗的话,目的停靠港口则必须是意大利位于撒丁岛的海军基地,而且全体潜艇官兵必须身着意大利海军制服并悬挂意大利海军军旗。根据作战指示,潜艇攻击的目标只能是西班牙共和军海军战舰,攻击之前必须仔细确认目标,而夜间攻击则须尽量避免。
1936年11月20日夜,u-33号和u-34号潜艇离开威廉港前往地中海。就在两天前,第三帝国刚刚宣布承认弗朗哥的政权。潜艇出发的时间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以确保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时是没有月光的暗夜。27日,两艘潜艇按预定计划顺利穿越了直布罗陀海峡并于30日正式开始目标海区的战斗巡逻任务。但是德国潜艇没有料到一个意外情况,那就是这两艘潜艇所负责的战斗巡逻海域还有其他潜艇的存在。就在20日当天,意大利海军“托里切利”号潜艇秘密潜入西班牙共和军舰队驻扎的卡塔赫那海军基地内,开始寻找攻击目标。由于众所周知叛军没有潜艇,所以共和军战舰完全没有采取任何反潜措施。“托里切利”号潜艇选择的攻击目标是共和军海军“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号轻巡洋舰,该舰的前身是皇家海军“e”级,经过现代化改造后提供给西班牙海军。潜艇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了舰身中部,所幸的是该舰的锚地离港口很近,于是很快被拖回港口而未沉没,但鱼雷爆炸毕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该舰此后再也没能重返战场。在海军基地遭袭后,共和军海军提高了警惕,这对于德国潜艇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不过也有好消息,那就是共和军在现场发现了鱼雷碎片并确认是意大利制造,于是公众认为所谓的“外国潜艇”就是意大利潜艇,此后的潜艇攻击也就理所当然被认为是意大利人所为。
但就事实而言,德国潜艇的作战难度还是增大了,因为共和军海军很快采取了防范措施,寻找攻击目标也变的极其不易。1936年12月1日,德国海军u-34号潜艇艇长格鲁瑟指挥潜艇对一艘共和军海军驱逐舰发射了鱼雷,但是鱼雷没有命中目标却击中了海边的岩石。奇怪的是,西班牙人对这次蹊跷的爆炸没有任何反应。12月5日,u-34号又向“塞尔维拉海军上将”号驱逐舰发射了鱼雷,仍然没有命中。此后不久还有一次不成功的鱼雷攻击。而u-33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艇长弗雷沃尔德遇到的问题不是鱼雷攻击失败,而是总是无法占领有利的攻击位置。还有几次则是任务本身的限制使得鱼雷攻击无法进行,一次是格鲁瑟正要展开攻击时,一艘英国驱逐舰出现在附近;另一次是在12月5日夜,格鲁瑟看到了任何一个潜艇艇长梦寐以求的一幕:共和军海军“门德斯努涅斯”号重巡洋舰在一群驱逐舰的掩护下横穿u-34号的正面,但是当时天色昏暗无法按照事先任务规定的那样完全确认目标的性质,格鲁瑟被迫放弃了攻击。上述这些情况都被及时通报给柏林的总部,这些失败的战例更是加强了从一开始就对作战行动持反对态度的人的理由,多数人认为任务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12月10日,德国国防部决定终止“厄休拉”行动,并于次日下令潜艇返航。意大利潜艇此后将接管战斗巡逻任务,德国则不再向西班牙海域派遣潜艇。于是两艘德国潜艇在接到命令后开始沿着西班牙西南海岸返航。
1936年12月11日下午14点,航行到马拉加海域的u-34号潜艇开始下潜并进入潜望镜深度航行。不久,艇长格鲁瑟在潜望镜中发现前方一艘潜艇的清晰轮廓,该艇正在距离岸边灯塔4英里的海面上以11节航速向西南方向的港口航行。也许在其他情况下,严格的作战条令会避免一场攻击行动的发生,因为鱼雷爆炸的情景会让岸上的人清晰可见,而且附近海面还有其他船只。更重要的是,整个作战任务已经被取消了。此外,u-34号所处的攻击阵位也不是很理想。但在潜艇内部,艇员们经过长期枯燥的战斗巡逻却一无所获,其挫折感可想而知。如今猎物就在眼前,没有理由不去痛击对手。经过潜望镜目测观察再次辨认,艇长格鲁瑟相信这就是西班牙海军“c”级潜艇c-3号,他决定发起攻击。
三、关于c-3号潜艇
1931年时,西班牙共有12艘潜艇可用,全部潜艇被分成两支舰队,一支由“b”级潜艇组成,另一支则全部是“c”级。两支舰队各拥有6艘潜艇,其舷号分别为b-1到b-6和c-1到c-6。“b”级和“c”级潜艇均是荷兰人设计的,后者经过改进,其排水量更大。“c”级潜艇由荷兰的荷兰造艇公司设计,但建造工作却是经授权的西班牙海军建造公司负责在卡塔赫那完成的,潜艇于1928年至1930年间相继服役。“c”级潜艇全长733米,水下排水量1144吨,艇上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和75毫米甲板炮。使用柴油机水面航行时,潜艇拥有165节的航速,水下潜航时则为85节。潜艇的最大作战潜深为90米,艇员40人包括4名军官。西班牙海军对该艇的性能十分满意,事实上这些“c”级潜艇从服役之日到内战爆发时还从未出过大的故障。
1936年,内战爆发。和其他军队单位不同,潜艇部队的哗变是不流血的,西班牙共和政府迅速控制了潜艇部队并撤换了主要军官,并安排了大量被认为是信得过的接任者。其实,即便是这些接任者也往往对叛军有相当的认同感,他们时常对命令的下达和执行不屑一顾,要么就是见风使舵。而且潜艇部队的军官们常常被舰队中控制实权的革命委员会所忽视。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其军事指挥笨拙、职责承担不力、装备的维护和保养长期无人执行,潜艇部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1937年到1938年间,西班牙共和军曾尝试引进俄国海军军官来指挥在役的潜艇甚至整个舰队,但这些人从来到西班牙海军潜艇舰队的一开始就和当地官兵引发了矛盾冲突,致使整个复兴计划不了了之。这样,西班牙共和军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击沉过任何敌舰,倒是c-2号潜艇于1937年1月在毕尔巴鄂港的锚地击落了一架意大利轰炸机,这是西班牙潜艇的唯一战果。内战爆发时,c-3号潜艇艇长科贝塔亚维尔萨拉斯由于政治原因在马德里被捕,同时被逮捕的还有艇上的第一值勤官和一名下级军官。而另一名下级军官安东尼奥阿尔伯纳则顺理成章的被艇员推举为新的艇长。由于深感自己指挥经验不足,安东尼奥阿尔伯纳还从b-5号潜艇上抽调了几名人手协助自己,其中包括值勤官阿古斯丁加西亚此人曾是一艘商船的船长,这就形成了c-3号潜艇的指挥力量。很明显,这些人是根本不足以胜任的。算起来c-3号潜艇还有过几次短暂的执行任务的经历,但总的来说也只是在附近海域活动而没有发生过任何战斗。c-3号的首次任务是为一艘油船提供护航,然后前往直布罗陀海峡巡逻。1936年8月,c-3号被派往比斯开湾支援共和军在北部地区的作战,其任务是寻找并攻击叛军的海军舰艇,但最终一无所获。8月底,c-3号被调回地中海并于10月6日进驻马拉加港。
四、击沉c-3号
就在发现c-3号潜艇的时候,u-34号艇长格鲁瑟已经明白想要把这艘西班牙潜艇送进海底并非易事。首先,u-34号的攻击阵位与c-3号的航线形成斜角,这对鱼雷攻击不利;同时,格鲁瑟还发现c-3号的甲板和指挥塔上都有人,除此之外5英里外的岸上也有大量人群。此外,就在距离c-3号方圆不足2英里的海面上还有不少小型船只,包括一些正在进行作业的拖捞船和巡逻艇,这对于攻击的隐蔽性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当时的海面非常平静,迫使u-34号每次升起潜望镜后只能作极其短暂的观察以免被人发现。在这种近岸水域,鱼雷的定深也必须作仔细调整。u-34号上的官兵此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所有鱼雷攻击全部遭到了失败,要么错失目标,要么就是未能起爆。这次的攻击机会则只有一次。格鲁瑟在下令向目标发射一枚鱼雷后迅速降下了潜望镜,通过声纳来判断是否命中目标。等待爆炸声传来的这个过程是高度紧张和焦虑不安的,然而许久都没有听到鱼雷爆炸的声音。格鲁瑟只能相信这又是一枚哑弹,正要下令撤离时,声纳兵将侦听器的听筒递给了格鲁瑟。在听筒里,格鲁瑟听到了一连串通常被认为是船只沉没的声音,但仍然不敢升起潜望镜确认战果以免被察觉,眼下当务之急是尽快撤离。当天夜间,u-34号浮出海面,向柏林发送了一条无线电报:“来自“波塞东”于14点19分在马拉加港外击沉一艘西班牙“c”级潜艇”。次日夜,u-34号再次向柏林发送了详细报告,在报告中对这次战果进行了确认。c-3号潜艇全体官兵最终仅有3人幸存,包括前文提到的值勤官阿古斯丁加西亚和两名艇员。鱼雷击中c-3号之前,前者正在和艇长聊天,而另两名艇员则刚刚吃完午餐,正在甲板上向海里抛洒垃圾。不久,潜艇突然间剧烈震动起来,然后是爆炸产生的火光和浓烟。艇首迅速被抬高并开始向右舷倾斜,几乎是在瞬间沉入海底。在附近船只上的人也目睹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但除了看到爆炸、浓烟和迅速翻沉的潜艇外并没有其他发现,岸上的目击者对当时情景的说法更是莫衷一是。从众多目击者的说法来看,u-34号潜艇在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完全没有人意识到这艘德国潜艇的存在。阿古斯丁加西亚在事后的报告中提到,当时在指挥塔上负责值勤的艇员也没有发现鱼雷的航迹。但根据两外两名艇员的说法,当时的甲板和指挥塔上除了他们三个和艇长以外根本没有其他人。也就是说,阿古斯丁加西亚说了谎,c-3号潜艇被击沉前艇上竟然没人担任警戒任务。事件发生后的第一篇西班牙的媒体报道坚信c-3号的沉没是外国潜艇所为,但此后的官方报道则看似较为冷静。
12月22日由潜艇部队司令雷米吉奥瓦迪亚向西班牙海军舰队司令提交的报告中排除了鱼雷或水雷造成c-3号沉没的可能性,理由有四:一爆炸发生时没发现鱼雷或水雷爆炸时产生的那种很典型的约60米到80米高的水柱;二没有发现潜望镜或是鱼雷的航迹;三现场和周围的人没发现鱼雷或水雷;四没有发现鱼雷或水雷的碎片。在所有这些理由中,第四条是最苍白和不足为据的,而其他三条却足以说明潜艇的沉没另有原因。此外,事发海域在不久前刚刚进行了扫雷作业,并没有发现水雷的存在。种种迹象表明爆炸来自潜艇内部。报告中认为不大可能是潜艇的蓄电池产生了爆炸,因为当时蓄电池并未充电,而且以前的潜艇蓄电池爆炸事故并没有导致潜艇壳体受损的情况。雷米吉奥瓦迪亚最后认定,很有可能是鱼雷上的压缩空气缸或是某些破坏者安装在潜艇内部的爆炸装置发生了爆炸导致了c-3号的沉没。那么c-3号沉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如果将所有的证据碎片拼合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u-34号潜艇发射的那枚鱼雷确实击中了c-3号,但是没有爆炸。鱼雷穿透了c-3号的艇体后引发了蓄电池组的爆炸,最终导致了潜艇的迅速沉没。最近出版的一本西班牙海军杂志也提出了这一观点。u-33号和u-34号的返航之旅十分平静。
1936年12月21日,两艘潜艇顺利抵达德国威廉港,在那里,潜艇的指挥权被返还给两艘潜艇的原任艇长杨克尔和索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