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7(2/2)
人家都这样说了,赵秦二人还能说什么。一旁的戴梓只冷眼看着赵强和二老说着这些话,但不时却拿眼去瞥那些佛郎机人的火器。
“现在二老可否告诉本帅,这定装火药一事是否可行”
赵老头沉思良久,拱手道:“好汉高才,此法确是精妙,可以大大提高铳手们的发击速度。”随后又是脸有难色:“只是如此一来,分药装弹需要人手较多,怕是要不少人手,不知好汉手下有没有这么多闲散人手”
只要能办成就行,人手多得的,那些个各族壮妇和老弱病残怎么也有两三千号人,拨个几百来专门分状弹药还不是小事一桩。赵强笑道:“这个你们不必担心,本帅有大把大把的人手可以供二老差使。”顿了顿,索性道:“这样,本帅调派老弱男丁三百口与你们,每日你们便让他们分装弹药,嗯,往后你们就是总制府军曹制作局主事。”
“啥制作局”赵秦二老一愣,不知道这什么局的是什么意思。
“反正这事以后就归你们管了。”赵强也不多做解释,叮嘱道:“定装火药之事事关我关宁军前途,所以二老务必要保证质量,切不可出差错。每一根定装纸筒的药量都必须过秤相同,这点上,你们一定要监督好。”
“大人放心,小老儿一定会管好的。”赵秦二人点了点头,这分装弹药没什么技术活,比起以往造的那些火器可是容易多了,就是个称量的问题。
“大帅,这定装弹药到底是个啥玩意啊,不如让他们先造一个看看”贺满川到现在也没搞明白赵强所说的定装火药是个什么东西,用了这玩意火铳发射又有什么好处,所以便想来个眼见为实。
“嗯”赵强不置可否的看了一眼赵秦二人。
秦老头冲赵老头点了点头,赵老头当即道:“小老儿现在就为大帅做一个看看,也好叫小老儿定心,往后就按这个来做。”
赵强忙让护卫去取些火药和铅子来,又具体与赵秦二人说了说,两老人先是把那燧发枪仔细研究来研究去,查看药室的容积,然后才开始分药定铅子。军中有计量用的器具,在核对十几次后,他们终于做出几根定装纸筒弹药的样品出来,放在一个专门的油包弹药袋内。
见到几个样品成功诞生,赵强心里跟抹了蜂蜜一样甜,忙让贺满川当场试验。接到任务后,贺满川也是先熟悉下这个纸包弹,然后按赵强说的,将燧发枪药室打开,用嘴咬破药包,倒入室内,关上室门,然后将余下的塞进铳品,便举着朝远处扣起了板机。
“砰”的一声,黑烟一冒,听得赵强和在场的所有人都乐坏了:成了
赵秦二老也一扫先前的无奈,脸上也出现笑容,满意的看着拿着火铳的贺满川。戴梓则是心中一惊,继而眼睛一亮:原来药子可以如此装填,妙哉怎么我从前没有想到的
贺满川又试射了几发,起初还有些生疏,随后越打越熟练,依他估计的,这定装纸筒弹药确是可以大大节省装填时间,他一分钟可以打四发左右。近卫师团的火铳兵们,在熟练掌握装填程度后,每分钟也可以打三发,就算是上了战场,在各方面情况的影响下,一分钟打出两发是很轻松的。
“大帅,这玩意简直就神了末将请求尽快列装下来,好让儿郎们好生熟练,上了场战之后叫鞑子们晓得厉害”
贺满川兴奋坏了,迫切希望马上就在军中推行这种定装纸筒弹药。不过赵强却是笑着告诉他,全面列装还远着呢,当务之急是赶紧把火器司和制造局建起来。
赵强吩咐就在大帅府东边腾出几间屋子做为火器司和制造局的所在地,一应所求必须如同对待“汉化领导小组”一般无条件支持。制造局的主事委任了赵秦二老,因他们有经验,对火器和火药生产都熟悉,算是现成的宝贝。火器司的主事人选自然落在了戴梓头上,不过戴梓显然对这个什么火器司司长不感冒,他现在只是对赵强为什么对火器如此有兴趣感到奇怪不解,也对他想出来的那个定装红包弹药惊讶不已
这几章有较大进度,一些细枝末节直接略过,请读者们阅读时知道一下。
第十六章春耕生产
眼下各地春耕在即,但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就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一来是北地严寒天气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二来则是因为冻土层的关系。当然,散居在西伯利亚各地的少数民族没有农耕的习惯也是制约土地开垦的一大因素。
从成立总制府民曹始起,赵强就让魏季组建了农垦司,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可耕种土地进行农作物的生产,以补贴军民粮食开销的巨大缺口。
据农垦司的统计,现在关宁军治下各地能够供开垦耕种的土地大多集中在河流附近,如古里河、额尔古纳河等地,除此以外,只有极少数地方有可以直接耕种的土地,但产量都甚少,所收获的小麦等粮食一般也被当为辅食食用,并不作为主要的口粮。这就如同关内汉人以大米白面为主粮,而以鱼肉之食为辅粮一样。一个族群所居住的环境决定了他是以游牧生活为主还是以农耕生活为主。
大规模开发荒田变农田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这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水利、土地的平整,而关宁军眼下是不可能将大量人力物力投放到土地上来的。所以只能由农垦司组织那些贱民和自由民对现有的土地进行耕种。
限于只有每年只有三四个月的气候可以供农作物生长,一旦入冻降温,南方可以生产的农作物必然要冻死,因此,农垦司组织各地种植的是从俄国人手里获得的土豆、洋芋。
土豆和洋芋都是一种外来作物,据说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后才引入欧洲的,其后流传到了东南亚,再然后在大明万历年间小规模的进入内地,但一直未被人重视。而俄国人来到东方后,当发现这里并不是太适合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后,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耐寒并且产量惊人的土豆。当然,他们的本意可不是要靠这些土豆、洋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