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6(1/2)
太后恩诏于天下,此两份诏书明文向天下宣布先帝是御驾亲征贼军而被逆臣杰书与鄂扎所弑,现二贼盘踞盛京,与西北葛尔丹、罗刹勾结,妄图引异族入关,窥窃帝位,狼子野心,禽兽不如。宣统帝明谕臣民,与此二贼不共戴天,望忠于大清臣民万众齐心,共讨这二贼,以替先帝报仇,以还宇内清平。
辰时三刻,大吉,宣统登基礼开始。一千名着明甲佩长刀的关宁士兵奉命警戒皇宫,自午门至太和殿,道路两侧皆是执仗军士,除六部及各衙门官员,任何人不得靠近皇宫。
“登基大典开始”
随着礼部唱官长长的嗓音,年仅十五岁的太子胤礽穿着他阿玛当年穿过的龙袍提心吊胆的在一众太监、“侍卫”的扈从下,硬着头皮在“百官”和“禁军”的注视下踏上御阶,缓缓的走向大殿,不安的坐到了龙椅之上。从进殿到坐下,他的眼神始终没有离开坐大殿的左侧,在那里,关宁军大帅赵强正安若泰山般坐在一张太师椅上,神情平和的望着胤礽。
大殿中,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袁世杰手捧一份“遗诏”对殿下的一众官员朗声宣读起来,“遗诏”是他替康熙起拟的,上面除了述说康熙生平及死因,便是夸赞太子的话语,最后便盖棺定性,太子登基乃“先帝”临终遗愿,且太子人品上佳,有人主之范,今奉诏登基,实众望所归,天下归心也。
“礼成”
一口气念完遗诏后,袁世杰转身面朝宣统帝,俯身跪下,带领一众官员三呼“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东侧立于大帅身后的一众关宁将士却是纹丝不动,只冷眼看着殿上的宣统皇帝。
百官磕拜完毕后,胤礽按照总管太监常忠的吩咐,忙挥手轻声的说了句“众臣工请起”,然后不知所措的望着东侧的赵强,不知道自己下面要怎么办。
一旁的常忠见状,忙上前一步,轻声提醒道:“皇上,赵大帅劳苦功高,是我大清的再造功臣,没有赵大帅,就没有皇上,大帅这份功劳可不比当年的摄政王差,还请皇上能够下旨晋封大帅为摄政王,以慰百官之心”
常忠这边话音刚落,殿下的袁世杰就率先跪了下去,他这一跪,后面的张玉书他们也只好再次跪了下去,人人心中都知宣统皇上下面要颁什么诏了。
“噢,好好”
胤礽如哽在喉,有些颤抖的站了起来,缓缓的看向东侧,有些结巴的宣道:“赵强听旨”
“臣接旨”
赵强大喇喇的坐在那里,根本不动一下。
胤礽一咬牙,鼻子一酸道:“爱卿为我大清劳苦功高,今朕破格赐封,即日起,加封爱卿为摄政王,统领文武百官,望爱卿能够忠心体国,为朕分忧,为天下苍生造福。”
“臣遵旨”
赵强毫不表情的应了一声,还是一动不动的看着胤礽。
“皇上,还有呢”
常忠立功心切,在旁见胤礽还有话没说,忙在后威胁了一声:“皇上,赵大帅可等着呢,可别让他老人家久等。”
“是,是,朕知道”
胤礽一惊,一种耻辱与悲愤涌上心头,却是不敢再犹豫,如木偶般张开了嘴巴:“先帝新丧,太后寡居,朕生为儿臣,不忍使母孤独,先帝在世之时也常言治国者,以孝道为先,故朕为孝道先,特将太后下嫁于摄政王,以使她老有所乐,老有所终。还请摄政王善待朕母”说到这里,胤礽再也说不出话,竟然掩面痛哭起来,泣不成声。
殿下的一众官员们却好像不关己事般,只冷眼看着宣统皇帝,没有一个与皇帝一样有切肤之痛的。
儿戏,天大的儿戏。
袁世杰和张玉书他们轻叹了口气,微一摇头,没有一个人对于太后下嫁提出什么异议。
赵强这次却动了,只见他大摇大摆的走到百官前面,然后竟然顺着御阶就上了殿上,走到宣统面前后,冷冷的说了一句:“皇上既然将太后下嫁于本王,那么是不是就是说,本王从今天开始就是皇上的父亲大人了,如果是的话,那皇上是不是要尊称一声本王为皇父摄政王呢如此才是为人之子之礼嘛”
第三章新君登基三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听得殿上摄政王竟然要皇帝称他为皇父摄政王,殿下一众官员们全是傻了眼,本来这关宁军大帅要封摄政王,之前倒是得到关宁军方面的通知了,很多人也从内监口中得知大帅昨夜临幸了皇后钮祜禄。这殿上新即位的宣统皇帝摆明了就是儿皇帝,只待关宁军稳住京畿,这宣统帝恐怕就要死于非命了,所以一众官员们对于这关宁大帅是要当摄政王还是要将太后充为私鸾玩物,都不怎么上心。既然连这新君登基大典都不过是个玩笑,一场糊弄天下人的鬼把戏而已,这名号之事和宫里那位主子到底躺在谁的床上,又有何打紧的,谁吃饱了撑的还要为大清朝做忠臣,以死相阻呢。
都他娘的到这份了,想当忠臣也没后悔药吃了,已然“助纣为虐”了,难道还在这个节骨眼上演一出金銮殿“好大臣怒骂贼子”的戏码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
一众官员打得这心思,不过这皇父摄政王却还是让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当年的多尔衮。
“王爷,这皇父摄政王加不得,如果加了,怎么诏告天下”
袁世杰第一个站了出来进言,不过他不是反对皇父摄政王的加封,而是从可行性上为赵强分析了一番。如果赵强成了皇父摄政王,这宣统皇帝怎么跟他的臣民诏告,那些地方上的督抚又会怎么看待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皇父摄政王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