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分节阅读 103

分节阅读 103(1/2)

目录

薄之人,还是姐夫和郎君最好。”

“我可没有你说得这么好。”侯大勇想起在白头山的阿济格和侯虎,此事他还没有找到机会给符英说,现在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不,我的郎君是天下最好的郎君。”侯大勇和符英难得在大白天相亲相拥,符英感受着郎君的体温,脸竟有些红红地。于是,用手在侯大勇背上轻轻的抚摸着。

侯大勇敏感地觉察这一点,他横抱起符英,把符英放在腿上,来了一个深吻。正当侯大勇吸住符英滑腻的舌头之时,肚子忽然响起了一阵“咕咕”的声音,紧接着。符英的肚子也发出了“咕咕”声。因为符皇后突然生病,两人错过了安阳宫的午餐,此时早已过了吃饭时间,两人情绪稍好,肚子自然出来提抗议。

这数声“咕咕”来得如此突然且不合时宜,符英有些羞赧地道:“郎君定是饿坏了,走。我们吃饭去吧。”

侯大勇调笑道:“现在不想吃饭,只想吃你,不知小英愿不愿意。”

符英轻轻地对着侯大勇耳朵道:“大白天不准你吃小英,要吃晚上让你吃个够。”说完,飞快地亲了侯大勇一下。便站了起来,推开小厅大门走了出去。看见院外阳光满地,符英心中有些惭愧,大姐病重之时,自己竟然还有心思和郎君调笑。

见到侯大勇和符英出了小门,远远候着的管家紧走几步,道:“大厅里有一个人,自称是右拾遗杨徽之,说是节度使旧识,已在大厅里等了好一会了。”

“快请,快请。”侯大勇对管家道,又向符英介绍道:“杨徽之是老朋友了,我在郑州开办书院之时,他便负责书院的具体事务,现在官居右拾遗。”

符英笑道:“杨徽之也是大梁城有名地人物,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显德二年初,侯大勇带着富巩、杜刚、陈猛等人到大名府迎娶符英,杨徽之也在迎亲队伍中,只是,杨徽之到了大梁后,就停下了脚步,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结果中了甲科,同时登第者十六人。

此次科举考试,因为主考官的问题,受到了众多非议,柴荣听到流言后,亲自面试登第的十六人,面试后,只有杨徽之、李卑、何严、赵邻四人被柴荣选中,严说、武允成、王汾、闾邱舜卿、任惟吉、周度、张慎徽、王翥、马文、刘选、程浩然、李震等其余十二人,被柴荣以艺学未精为名,一起勾落,令其苦学之后再来。这在当时是轰动天下的大事,杨徽之、李卑、何严、赵邻四人因被柴荣选中而名扬天下,杨徽之一飞冲天,成为众多读书人地榜样。

杨徽之先任集贤校理、著作佐郎,深受宰相范质器重,升任右拾遗。右拾遗是个七品小官,是专为监督、规范皇帝行为而设立的谏议官员,但是,因其长期跟随在皇帝身边,位小而权高,右拾遗的发展前途不言而喻。

侯大勇看见坐在大厅等待地杨徽之,高兴地道:“一别近两年,仲猷风采依旧,可想煞为兄了。”

杨徽之是建州浦城人,家世尚武,少年以文才闻名于江南,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他眼高于顶,看不上据有江南的李氏,来到中原后,因为生活所迫揭了书院的招贤榜,也算投到了侯大勇帐下。

侯大勇率领黑雕军在西北进行系列战斗的时候,柴荣正率军南征,全国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南方战场,因此,侯大勇的战绩并没有引起内地百姓的广泛关注。杨徽之作为陛下地亲随,知道侯大勇稳定西北的重要性。侯大勇出现在大厅之时,杨徽之早已站起来,恭敬地作了一个长揖,道:“节度使镇守西北,先败吐蕃再挫回鹘,扬我大周军威,保我边境平安,仲猷不能跟随左右,实是人生撼事。”

侯大勇是突然崛起的新贵,根基甚薄,在朝堂中几乎没有故交老友,真正私交甚好的不过两人,一是王朴,柴荣征南时,王朴曾任东京副留守,极得柴荣信任,另一位就是曾跟随自己的杨徽之。他对跟在身后地管家道:“赶快设宴,我要和仲猷痛快地喝上一杯。”

第七十五章回到大梁七

“地救离了谁都会一样地转。”这是侯大勇近来常用来自他的一句话。侯大勇在郑州、凤州当一把手当久了,说一不二、一呼百应,每日里忙里忙外,众多的事情等着他最后拍板,虽说累点忙点,日子过得颇有成就感。

到了大梁之后,也有半个月的时间了,每天悠闲无事,即没有人来请示汇报,也没有重要事情需要亲自决策。他在朝堂中没有几个朋友,王朴、向训尽过地主之谊后,几乎没有人请他吃饭,他倒是跟着老丈人符彦卿混了几个饭局。

七月以来,符皇后病情日渐加重,不仅侯大勇明白符皇后恐难痊愈,稍稍知道内情的人,都猜到符皇后的日子不多了。符皇后是符家的一个绝对重要的人物,魏王符彦聊也守在大梁城,侯大勇自然也就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开。

孟殊是侯府的常客,管家直接把他带入了小厅,孟殊进门的时候,侯大勇正在专心地翻看那本烂熟于胸的太白阴经,这本书是唐人所写的一本兵书,武器装备、战略思想等内容都符合蜀、唐、汉及大周军队的实际情况,侯大勇看此书,是为了增加对其他军队的了解,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孟殊行罢礼,道:“今天晚上约了苏文森和胡继,到穿云楼一聚。”

穿云楼是富家商铺开的小酒楼,味道很地道,但是因为小且偏,大梁城内的达官贵人基本不到这里来,来穿云楼的人多是到大梁经商的外地生意人。店里的伙计都是飞鹰堂的人,这些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喝了酒,都喜欢神吹胡侃,店小二往往没费劲就能听到不少各地地消息。

侯大勇听到孟殊只提到苏文森和胡继。没有提到王青水,就问道:“王青水不在大梁吗”

孟殊语调低沉地道:“王校尉在淮南战死了。”

王青水是个稳重的军人,打仗相当谨慎,侯大勇没有想到他在淮南战死了,吃惊地把太白阴经放在桌上,抬头问道:“王青水战死了”

“殿前司禁军攻下清流关后。合围寿州,王校尉率领一营军士攻城,被城上流箭射中咽喉,当场就死了。”孟殊前几天就知道这事,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报告侯大勇。

侯大勇听到此消息,沉默了一会,战争是要死人的,特别是校尉一级的低级军官。战死的比例相对高级军官更高一些,御驾亲征地淮南大战,死几个校尉,实在是平常的小事,他又问道:“苏文森和胡继还是校尉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