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1/2)
我家好,还是院比这儿大”
薛玉昌语塞了,其实他口里同意结婚,心里还有些犹豫,他觉得自己终究是北京来的,父亲也曾经是共产党的较高级干部,怎么刚插队几个月,就要和山西村里地主的闺女结婚,是不是自己的身份下降的太厉害了,他想再等等,等什么不知道,等多长时间他也不知道,他见李二红望着他,只得说:“再等个一两年”
“金虎和张燕咋不等”李二红眼里突然冒出了泪。
薛玉昌见状,忙拿毛巾替她擦泪,说:“听说张燕已怀了娃,已经三个月了,不结不成了。”
“她怀了孕就得结,我怀了孕就不结啊”李二红一下靠在薛玉昌怀里,声音低低的说。
“你,你也怀孕了”薛玉昌大感惊诧。
“怀了,我一直没跟你说,已经两个多约了,你不和我结婚,肚子显了后,在村里我咋做人”
“这。。。。。。这。。。。。。”这可是薛玉昌没想到的,“唉。”他有些后悔自己当时太放纵了,可是转而一想:这有什么不好的,自己刚来几个月,就有了自己的女人,又有了自己的娃,村里几十条光棍,天天年年在村里晃着,都没混上个女人,也没娃,自己比他们强多了,真是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薛玉昌和李二红商量结婚的事,李二红的父母坚决要薛玉昌拿一份彩礼出来。一来,李二红的哥哥李三江还没娶媳妇,马上就要三十岁了,再不娶媳妇,就误了,好聘闺女的彩礼给李二红的哥哥娶媳妇时添补些。
二来,自己闺女成份虽然不好,地主子女,可是这些年,地主也不像刚解放时那么臭了,何况,李二红长的不赖,在村里闺女小媳妇堆里,也真是漂亮的,不要彩礼就嫁出去,那让人家说闺女贱,不值钱,面子上也不好说。
怎么办呢薛玉昌了愁。想了三天,还没想出凑钱的办法,于是他对李二红说:“这样,我给你家打张欠条,村里别的姑娘彩礼是多少,我打的欠条往高的比,以后,我父亲如果有一天落实政策,补一些钱,我再还你家,如果我父亲那边没指望,我在村里使劲干几年,估计也能挣出个彩礼钱,等挣了再还给你家行不”说完,他给打了一张三百元的借条。
借条上写:岳父大人,因手头拮据,欠彩礼钱三百元,以后有钱,一定如数付还,再加利息。欠款人,女婿薛玉昌,六九年四月五日。
李二红拿着薛玉昌写的借条,高高兴兴地进屋和她爸妈商量去了,但一会儿便丧着脸出来了,说:“这可不行,我爸一见这条直害怕,说自己成份不好,别再因为这条再挨斗一次,不行,不行,写这条的办法绝对不行。”
“那怎么办啊,也找不到钱啊”薛玉昌拍着脑袋愁。这时,李二红的哥哥李三江一推门进来了,问:“有主意吗”
“没。”薛玉昌答。
“不要彩礼行不”李二红瞅着她哥问。
“这可不行,这可不行,倒不是我用妹的钱娶媳妇,是我家面子丢不起,本来我家就没面子,让人批,让人斗,现在闺女嫁出去,连个彩礼都不要,那不更让人瞧扁了。”
“那怎么办呢”李二红和薛玉昌面面相视。
李三江看他们愁,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爹倒有个想法,不知当说不”
上第二十四章图纸
“什么想法”
“就是做倒插门女婿,你入了赘,那就变成二红娶你了,财礼钱就不要了,我家也不丢人,成不”
薛玉昌听了这话,忙说:“这倒是个办法,两人结婚,管他谁娶谁呢,这个办法行。”
“只不过,二红生的娃,是个男娃,要姓李,接李家烟火,我结不结婚,就没甚关系了。”
李三江走后,李二红道:“玉昌,这可委屈你了,你入了赘,就成李家人了,你不后悔”
“不后悔,”薛玉昌一边说,脑海中闪现出了地主的孝子贤孙被戴高帽子的影响,他浑身不禁哆嗦了一下,继而他脑袋里又出现红卫兵押着他的父亲游斗,戴高帽子,往身上泼浆子的情形,他浑身不禁又抽搐了一下。他想,反革命子弟和地主的孝子贤孙有什么区别呢,别想了,等着结婚的好事。
薛玉昌没想到都文化革命几年了,入赘的仪式还挺复杂,先自己得写一个说明,上面写道:
薛玉昌自愿做李二红的倒插门女婿,生了儿子姓李,生闺女姓氏自愿,立此字据,永不反悔。
证明人:李目,李建文
本人签字:薛玉昌
薛玉昌没想到,大队革委会主人和大队记都来了,还做了证明人。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事了,后悔不得了,之后几天,他便做了甩手女婿,一个月女便和李二红结了婚。
葛存天,李全旺和董秀芬在忙着水稻田的事。葛存天,李全旺他们从北京拿到稻种后,一回村里便热情满天地搞起了育种。
他们照着从北京拿来的种稻谷的资料和先在低洼的一亩地大的盐碱地里放上水,然后再在其中三四米大的一块地上,筛上土,撒上肥,把稻种撒上,上面再用塑料布搭个小温室把这三四米地方罩上,说是保温。
此时正是春和日立,鸟语花香的时候,万木复苏,大地吐绿,阳光明媚,和风徐徐,没过几天,这撒过种的地方,便钻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又过了半月,秧苗便都长的齐齐满满,一片生机盎然了。
李全旺,葛存天和董秀芬这三个知青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一天两眼瞪两眼,又瞪两眼地望着苗床,从种子刚下苗床就守候在那儿,一直守候了半个多月,大队革委会主任李目和大队记李建文也被他们拉着来苗床看了好几遍,见稻子苗都出来了,长得绿汪汪的,两位队里的头号人物,也高兴了,称赞他们实验搞得好,如果成功了,村里盐碱地多,以后都种水稻,不种茭子和玉茭子,白大米总比红高粱和黄的玉米好吃。
三个知青更兴奋了,见苗也长的六七寸高了,该插秧了,于是他们便挽起腿,把苗床的稻谷苗挖起,分开,一撮撮地插到那一亩大的实验田里。
稻秧刚插田里,是绿的,直挺挺的,第二天他们跑去一看,昨天刚插得秧苗,大部分都蔫了,耸拉下来了,第三天一看,更惨了,大部分秧苗不仅蔫了,有的叶子都黄了。
“完了。”李全旺有些泄气。
“再看看。”葛存天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