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5(1/2)
午大喝道:“休要再出此等误国之言”
眼看赵午、白宣又吵了起来,张敖连连摆手道:“好了,好了,两位爱卿别吵了,都别吵了,有话好好说,好好说”
好不容易压下了赵午、白宣的争吵,张敖又问贯高道:“老国相,依你之见呢”
贯高雪白的寿眉动了动,顾左右而言他道:“大王,老臣以为此事应当从长计议。”
张敖苦笑,又将垂询的目光投向亚相张景,张景目光闪烁,说道:“臣以为,两位将军所言皆有道理,不过老国相才是老成谋国之言,此事当从长计议。”赵午、白宣已经势成水火,贯高、张景都不想轻易卷入其中。
“也罢。”张敖满腹懊恼,颓然道:“此事暂且不说了,那就等到白丞相赶到邯郸之后再说,诸位爱卿也请回吧。”
楚国自从项庄推行变革、尤其是推行国考制度之后,整个国家的权力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的世家豪族体系被打压得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却是全新的勋戚、士子体系。
如今楚国的官员分文、武两大体系。
武官以勋戚贵胄为主,依靠战功奖励累迁晋升,文官皆出于太学,依靠政绩考核累迁晋升,十几年下来,这两个体系都已经是逐渐规范、相对完备了,譬如说梁地六郡的纳入,令尹府在很短时间内就简拔了六个郡守、七十多个县令,这就是体系之力。
这也要拜项庄造纸术、印刷术的助力,若不是项庄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使书藉的大量传播成为可能,既便项庄推行国考制度,也依然改变不了读书人稀缺的现状,所谓的国考就只能成为摆设,设想一下,如果每年只有廖廖几百人应考,那还考个屁
不过现在,楚国却全无这方面的忧虑了,整个楚国八百万人口,少说也有十万读书人,而且年纪越小,读书的比例越高,项庄甚至还有些担心,长此以往,会不会所有的年轻人都选择读书去了,那还靠谁去当兵、去打仗
不过文官体系的形成毕竟时日还短,至少在朝堂之上还没能形成气候。
现在的楚国朝堂上,占据核心地位的还是那些武将出身的勋戚,以及宗族后族出身的贵胄,譬如说身为文官之首的令尹项他,本身就是项氏宗族,是最为显要的贵胄还有身为武将之首的太尉项佗,也是项氏宗族。
换句话说,在如今的朝堂之上,勋戚贵胄的话语权极大
这些勋戚贵胄大多都是从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他们不像那些太学培养出来的文官,文官的权力来自于王权,失去了王权的支持,他们就屁都不是,而勋戚贵胄的权力来自于自己的战功,既便是楚王,也不能轻易剥夺他们的战功。
这就必然出现一种局面,文官更忠于国君,因为国君可以给他们更大的权力,而武官则更忠于自己的家族,因为只有家族兴盛,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有了更多的资源,才能去博取更多的战功,然后反过来巩固家族的权势和地位。
换句话说,武官更加在乎各自家族的利益诉求
而武官家族利益诉求的最高体现就是分封。
其实,楚国的那些勋戚贵胄们早就在私底下嚷嚷着分封了,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年轻了,眼看着没几年好活了,若再不分封也许就赶不上了,只是项庄威望太高,又以先王大仇未报为借口给压着,否则,他们早就群起邀封了。
所以,当王后魏悦有个侄子前来投奔的消息传开之后,就像一枚石子投入水池,顷刻间荡起了层层涟漪,短短不到两天时间,请求分封故魏王豹嫡孙为魏王,并重立魏国的奏章就像雪片般飞进了楚王宫,并堆满了项庄的案头。
第476章合纵连横四
一阵爽朗的笑声从项庄的书房里传了出来,守在外面的虎贲卫透过敞开的窗户往里面看去,正好可以看到楚王跟军师百里贤相对而坐,言谈甚欢。
百里贤随手翻阅着奏章,道:“两天就这么多,还都是请封魏王的”
“谁不是看来有些人是真着急了,他们是想通过请封魏王来提醒寡人哪。”项庄微笑摇头,又道:“不过,寡人也的确应该认真考虑封赏功臣的事了,眼看着许多老臣年纪也大了,总不能让他们带着遗憾去见先王吧”
百里贤欣然道:“大王所虑极是,如今刘邦、韩信皆死,齐、汉皆遭重创,我大楚雄吞天下之大势已成形,也的确应该封赏有功之臣了,若是有功不赏,有爵也不封,于军心、士气不利哪。”
项庄道:“子良,今天寡人找你来,就是想跟你议议封赏之事。”
百里贤闻言一窒,略有些不自然道:“大王,封赏之事似乎应该召集令尹、太尉以及鄞乡侯、舒乡侯、黟乡侯、娄乡侯等重臣共议,臣人微言轻,恐怕”
项庄摆手制止百里贤,心下却不无感慨,起来百里氏也算是尊荣之极了,百里伊水贵为王妃,百里贤身为军师,极受项庄的器重,百里茂也是军中有数的功勋大将,可在秭陵城内诸多勋戚豪门里,百里家却是最低调的。
像恒家、季家、高家以及庞家等豪门,时不时的就会闹出豪奴子弟欺男霸女之风波,太尉以及令尹府上的豪奴子弟就更是不得了,常常仗着宗族身份为非作歹,秭陵县令虽然是个强项县令,却也常常跑到项庄跟前来诉苦。
但是,项庄还真没听过百里家的负面消息。
不过,最让项庄感到欣慰的是,百里家始终保持着跟赢贞的距离。由于项术的缘故,百里家与赢贞的关系极为特殊,赢贞也屡屡示好百里家,意图引为奥援,不过百里贤并没有接过赢贞伸过来的橄榄枝,反而刻意地疏远了关系。
对于赢贞在背地里搞的那些动作,项庄可谓洞若观火,他也知道赢贞是个有野心的女人。更知道她想要复兴大秦帝国的意图,不过项庄并不在意,区区一个后妃,手中没兵又没权,儿子又不是太子,能成什么气侯
但是对于百里贤的态度,项庄却非常欣赏
很显然,百里贤是个极谨慎、又非常懂得进退的智者,正因为百里贤的谨慎和睿智,项庄才更加的信任他。
大事情也都愿意找他商量,譬如这次封赏有功之臣。项庄想找个人议议,心里想到的头一个大臣便是百里贤。
项庄道:“子良,你不必有所顾忌,有什么就什么。”
“好吧,那臣便抖胆几句。”百里贤见实在推诿不过去,只得整理了一下措辞,然后道。:“大王,桓楚、季布、虞子期、钟离昧、周殷几位将军资历虽老,战功却有限。封侯足矣,高初、庞钰这两位,只封侯怕是不够了,不过,最难封的还是上将军。”
项庄默默点头,百里贤这番话又到他心坎里了,桓、季、虞、周等老将在军中早已没了根基,容易处理。
高初、庞钰原本就已经是彻侯了,两人战功卓著,仅仅只增加食邑那是难以服众的,就算两人嘴上不,心里却肯定不服气,不过为难的是,二十级秦爵中彻侯已经是最高阶,再往上就得封王了,项庄却是万万不愿封王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项庄深知异姓封王的危险。
甚至连宗族子弟封王也不行,汉初七王之乱、晋初八王之乱,可不就是同姓王作乱项庄早就已经打定主意,绝不封王
当然,这次封魏王是个例外,这是为了配合毕书唱一出大戏。
然而,高初、庞钰还不是最难封的,最难封的还是毕书,论战功,先在泗水战场击灭韩信,又在沔水战场打败刘邦的毕书可谓无人能及,就是高初、庞钰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单是这两场大战的功劳,恐怕就足够封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