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天唐 > 分节阅读 73

分节阅读 73(1/2)

目录

焦在他的身上如果说之前的张瑄还有很多人不放在眼里,那么,如今的张瑄,可谓是重权在握一飞冲天。

在这大唐帝都长安,纵然是权相杨国忠也有所不如。

毕竟,掌握军权和京畿行政大权的张瑄,才算是真正的实权派。假以时日,他在品秩上超过杨国忠等人,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太子李亨心里暗暗叹息了一声。

他心里明白,皇帝重封张瑄,等于是将张瑄彻底从他的东宫调离,剥去了张瑄身上的东宫辅臣标签。而失去了张瑄的辅佐他这个空有其名的太子殿下,又将何去何从

当然,以上这只是皇帝对于张瑄、哥舒翰、杨涟等高阶官员将领的御口封赏,随后吏部和兵部还会按照规制对参与这次平叛的所有中低层将领乃至普通士卒,都要进行“论功行赏”。

张瑄走出霖德殿,抬头仰望着高悬当空的晴日,心头微微有些感慨。

从一个普通的士子,到今天的数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手中重权在握,个人之力就可以翻云覆雨左右一个国家的局势想起过去种种今日种种,觉得犹如梦境一般。

“张大将军”身后传来杨国忠那微微有些市井气息的招呼声。

张瑄缓缓转身,扫了杨国忠一眼,拱手淡然一笑,“见过杨相”

“大将军年轻有为,弱冠之年便位居如此高位,想我大唐开国以来,大将军乃是头一位了。”杨国忠虽然微笑着,但声音里却饱含着一丝嫉妒和不忿。

他爬到今天的相辅位置,经过了多年营运,几经波折。而张瑄竟然轻而易举地就一飞冲天,几乎能跟他平起平坐了。而论起实权,论起皇帝的信任,显然此刻的杨国忠是不能跟张瑄比拟的。

对于杨国忠的情绪,张瑄心知肚明,却不为己甚。

随意跟杨国忠打了一个招呼,正要转身离去,却听高力士站在殿门口处向他朗声喊道,“张大人,陛下有旨,召汝御书房见驾。”

第二卷步步惊心第123章与皇帝的密谈

第123章与皇帝的密谈

第123章与皇帝的密谈

“杨相,陛下传召,下官便告辞了。”张瑄向杨国忠拱了拱手,轻轻一笑便转身而去。

杨国忠嘴角一抽,却没有说什么,径自大步离去。

路上,时不时有刚刚被皇帝赦免了的原荣王一党的朝臣主动上前来,极其谄媚地跟杨国忠打着招呼,但杨国忠都面沉似水,端着架子毫不理睬。

有些朝臣悻悻而去,而有些则在心中暗暗咒骂:你杨国忠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嚣张个什么陛下早晚也要收拾了你杨家哼

左相陈希烈匆匆追了上来,喘息着招呼道:“杨相且缓行几步”

杨国忠放缓脚步,让陈希烈追了上来,淡淡道,“陈相,找本相有事”

“杨相,叛乱方定,诸事杂多,老夫有多事要向杨相请教,还请”陈希烈欲言又止。

其实请示工作是假的,陈希烈心里没有底,想找杨国忠通通气是真的。

荣王叛乱,陈希烈虽然没有从贼,但却被逼无奈地在奏表上签了名字,拥立荣王为储君。等于就是在胁迫皇帝的文书上留下了某种“罪证”,心里终究还是惶惶不安。

陈希烈为官数十年,宦海沉浮,对李隆基的性情非常了解。

他知道,从暂时来说,皇帝为了安定局势,肯定不会株连太广;但接下来,等局势平稳下来之后,一切就很难说了。皇帝一向阴狠果决,对曾经背叛他的臣子绝不姑息将来若是秋后算账,陈希烈尽管居于高位,怕也很难幸免。

杨国忠很是看不起陈希烈这个没有节气、没有骨头的老东西,完全就是一棵墙头草,随风摇摆,听话当然是听话了,但却根本靠不住。

李林甫当年上台,他背弃张九龄投向李林甫;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起家,他又再次投向杨国忠。而此番李琬叛乱,他又站在了李琬一边,固然是有“被逼”的一面,但谁又能否认,这老东西很“不是东西”呢

杨国忠冷冷地扫了陈希烈一眼,又淡淡道,“诸事自有陛下做主,这个时候,吾等保持沉默就好。”

“陈相,不是某家多嘴,汝好歹也是三朝老臣,士子出身,这风浪来时却是没有一点原则,总是随风摇摆,这点不好,很不好。”

“况且,陛下正在气头上,本相自身也难保,陈相还是自求多福吧。”

杨国忠冷冷说完,扬长而去。

陈希烈被杨国忠数落得脸色涨红,心里哆嗦了一下,望着杨国忠离去的背影半天没吭声。只待杨国忠去的远了,才狠狠跺了跺脚,低声咒骂道:“小人,狗贼”

突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传来,陈希烈心下凛然,赶紧闭住了嘴。

哥舒翰和程千里并肩而过,向陈希烈微微点头致意,然后就走了过去。

程千里有些羡慕地望着哥舒翰,笑道,“恭喜哥帅了,此番靖难勤王功勋甚大,封了郡王,不仅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亦是必然。”

对于哥舒翰和程千里这样的实权藩镇来说,权力和级别已经没有太大的指望,因为他们本就占据高位,向上的空间不大了;但爵位,却还可以期盼一下。封国公、封郡王,都是有先例的。

军中权力只能暂时归属于个人,但爵位却可以荫及子孙,给整个家族带来无上的荣耀。

封了郡王之后的哥舒家,真正列入了长安城一流权贵之列。

因此,程千里多少有些羡慕。

哥舒翰轻声一叹,“程兄,某家此番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想那张瑄突然找到某的头上,某家念及陛下隆恩,也推辞不得。”

“这张瑄还真是不简单呐。”程千里也感叹着说,“本帅也没有想到,我朝竟然会出现如此少年英才,名满天下权势冲天,怕是当年的张九龄也难以比拟。”

“张九龄一介文士,书生意气,焉能与他这幼子相比。某家也着实没有想到,张九龄会生出如此有胆识、有魄力的儿子程兄还不知,此子谋略过人、刚毅果决、颇有手段,如今执掌兵权,更是一飞冲天,就在一二年中,这长安城里怕是无人可及他的锋头。”

“李林甫之后,杨国忠起家。但从现在看来,杨国忠被张瑄压过风头去,是迟早的事情。说不准,陛下还可能外放张瑄一个藩镇”

“哦外放藩镇似乎似乎早了些。”程千里的目光有些闪烁不定,如果张瑄真的当上了节度使,怕会成为大唐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和一方诸侯,不仅空前而且绝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