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天唐 > 分节阅读 92

分节阅读 92(1/2)

目录

部分时间都陷入沉睡昏迷之中,有心无力了。直到今日精神头略好,他就急不可耐地将高力士唤进来,勉强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高力士倒吸一口凉气,凝视着老皇帝,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来。

老皇帝缓缓又睁开眼睛,吃力地哆嗦着嘴唇,“宁宪琳见朕”

高力士愕然。旋即明白过来,老皇帝这是要让他将让皇帝宁王李宪的儿子嗣宁王李琳传进宫来进他。

难道高力士陡然警醒,难道大家要将皇位传给让皇帝李宪的后人

当年李宪作为睿宗皇帝长子,将皇位让给李隆基,而如今李隆基在万般无奈之下又想要将皇位传承给自己的侄子,将皇权归还给李宪一脉。

睿宗皇帝李旦一共有六个儿子,实事求是地讲,李隆基这几个兄弟的情分还是深厚的。李宪是长子,皇位本该传给长子,但李隆基不仅有功还有才干,在几个兄弟里是最合适当皇帝的人选。

李宪为了保全兄弟之情,宁可放弃皇位。因此,李隆基对李宪这一脉一向很是优待,带有某种补偿之意。据说李宪开元二十九年李宪病死时,李隆基号哭悲伤不能自已。随后,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追谥了李宪一个“让皇帝”的美名。

李琳是李宪第三子,也是李宪诸子中健在的最年长的一个儿子,为人豪爽好客,善骑射,在皇室中威望甚高。

老皇帝又疲倦地睡了过去。

高力士瞻前顾后前思后想了良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才暗暗拿定了主意。他虽然比较赞赏张瑄,但奈何他是老皇帝的一条忠狗,在关键时刻,他只能选择服从老皇帝的密旨。

高力士缓缓走出内间,站在外厅向李静忠招了招手。

李静忠恭谨地走过来,躬身道,“大将军”

“静忠,汝速出宫,去将让皇帝之子、嗣宁王李琳传进宫来,大家要召见他记住,这是大家的密旨,切记不要声张”高力士压低声音沉声道,“若有一丝泄露出去,小心汝的脑袋”

“是,小的不敢。”李静忠心里一个激灵,赶紧点头应下。

如今李静忠虽然也是宫里的大太监,在宫里的权势地位仅次于高力士之下,但高力士终归还是高力士,远远不是他所能比的。多年积威之下,他甚至连反抗的心思都不敢生出。

李静忠不敢怠慢,立即出宫去嗣宁王府传旨。

只是在路上,李静忠却是心念电闪,想了很多事情。他不明白,这好端端地,大过节的,东宫那边的监国太子李亨正在召见群臣入宫饮宴守岁,而老皇帝却突然醒了过来,还要召见让皇帝李宪的儿子李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似乎有些诡异。

李静忠猛然似乎想到了什么,眸子里的光彩骤然放大起来。

他犹豫了片刻,突然咬了咬牙,吩咐车夫立即改道,前往张瑄的大将军府。

李静忠急匆匆暗暗来到大将军府,求见张瑄。但张瑄却不在,府中下人说张瑄已然外出,似是进宫去了。

李静忠有些失望,无奈之下,只得再次改道直奔嗣宁王府。

张瑄并没有进宫,因为晚些时候他要进宫陪着太子李亨与一干朝臣守岁饮宴,所以要提前回到张府,向自己的娘亲柳氏请安。

张瑄赶到的时候,崔颖也提前到了,正与李秀秀一左一右围着柳氏亲亲热热地说着话。

见到张瑄进来,崔颖笑着起身来温柔地招呼道,“夫君”

李秀秀也乖巧恭敬地起身拜了下去,“秀秀拜见兄长”

“呵呵,秀秀妹妹不要多礼。娘亲,儿子给娘亲请安来了。”张瑄向柳氏长身拜了下去。

柳氏温和一笑,“瑄儿,起来吧。瑄儿,你今日不是要进宫陪监国太子殿下与朝臣一起饮宴守岁嘛,社稷大事事关重大娘亲这里,有秀秀和颖儿陪着,你就放心进宫去吧。”

说话间,张焕的妻子宋氏,张宁的妻子焦氏,也都带着几个孩子说笑着走了进来。

宋氏和焦氏见到张瑄,赶紧福了一福,“妾身拜见大将军”

虽然张瑄是张府老三,但他的官职权重,宋氏和焦氏虽然是嫂子,却也不敢怠慢,有半点不敬。

说起来,如今这张家全凭张瑄才有今天,张府上下对于张瑄的态度多是敬畏感激参半的。

张瑄却不敢受全礼,赶紧躲在了一侧,笑道,“两位嫂嫂,如此大礼不是要折杀小弟吗”

第二卷步步惊心第149章春节之密谋

第149章春节之密谋

第149章春节之密谋

嗣宁王府。

今日是岁除,嗣宁王府的下人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张灯结彩,府里府外与长安城其他府邸一样并无太大的差别,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在张瑄看来,这唐人的春节习俗,与他前世的现代社会春节习俗都差不太多。岁除就是除夕,在除夕前,在外的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

除夕之夜,全家同样是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

所谓“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也所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或者“阖门守第一夜,燎火到清晨。”

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

“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亦是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

嗣宁王李琳虽然也是大唐宗室,但终归不是嫡系的皇子,而是隔了一层的皇侄,加上李琳只有一个银光禄大夫的文散虚职,所以这嗣宁王府在长安城里算不上什么第一流的高门。

非但如此,因为为让皇帝之子,李琳刻意韬光隐晦,以避免引起皇帝及其嫡系皇族的猜忌。

其实也不仅是李琳,李宪的几个儿子都是如此。

而说得更远一些,李隆基其他几个弟弟岐王李范、申王李撝等人的后代,也多都保持低调。以至于这些支系皇族的身影,渐渐都淡出了长安百姓的视野当中。

因此,当宫里的大太监李静忠,赶来嗣宁王府传达皇帝密旨的时候,嗣宁王李琳感觉非常吃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