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3(2/2)
听到这里,李肆已经心中有底,甚至都猜出了段宏时拉上陈元龙的用意。
老头嘿嘿道:“没错,文字顺时而变,但顺的是自然之时,而非顺人主之意。眼下这一国,已自起简字之潮,朝廷就该居中引导。修字可是一桩显赫伟业,怎能少得了老夫等人呢”
于是,一直只是布衣之身的段老头,终于顶上了弘文馆大学士的名头,带着陈元龙等一帮老儒,开始整理新的“正体字”。以便于读写,但又不减本意的宗旨,在英华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简化工作。
英华字典的前身是明代字汇,民间也称万历字典,康熙字典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编修的。尽管有了官方字典,但很多字还存在异形、变形、借用等诸多变化,本就需要修治,陈元龙等儒士一直存着“简字正意”的宏愿,如今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地方。
“官字”或者“正体字”之下,不管是军文,还是商文,或者是地方衙门里的“吏文”,都对很多字有自己的简化。随着经济的活跃,信息量的增加,来往文书的繁复,这些简化字必然会在社会里扩散开,而段宏时等人所作的工作,是规范和引导自发的简字运动。
相对于李肆前世,英华这波文字运动,虽也是简体字,结果却跟前者有很大不同。直白说,简化得不多,重点是将繁难的常用字简掉,更大的作用是进一步统一了文字,将民家自发兴起的杂乱简字运动从国家层面组织了起来。
“这个字是怎么回事”
但李肆在段宏时和陈元龙很快就拿出的圣道字典简版里,发现了一个怪模怪样的字。
这是一个“繁化”字,肆字头上多了个宝盖。
“这是给陛下专用之字”
陈元龙忐忑不安,这是在要求皇帝改名,忌讳很大。
“避讳”
李肆却是明白了,关于他名字的避讳,之前的作法是将“肆”字右半边那一竖停在一横上,而不破出来,这是他跟朝堂读书人所作的妥协。但实际民间却自行其是,写到“肆”都各有一套避讳之法。账册的数字大写,以及“肆无忌惮”的“肆”,都加上各种偏旁部首,反正大家一看都知道是这字,而且是为了避皇帝的讳而变的。
李肆就是不想让这种事存在,今天大家知道这字是什么来历,以后大家就当这字本就是这么写的,历史就是这么变的。华夏文字的变化,也都是由很多政治变迁而引发的。有些字,如果能理清它的变化,几乎就能看出千年历史的脉络。可问题是,很多史料都遗散了,大部分变迁都已搞不清楚,大家只好傻乎乎照着写,很多繁复的字就是这么来的。
如今陈元龙来这么一出,是另一条思路,想让李肆“改名”,由此让民间不再避讳“肆”字。相信段宏时还在庆幸早早给李肆改了名,如果还叫“李四”,那麻烦可就大了。皇帝要给自己皇子取冷僻名字,为的就是日后为帝时,民间避讳不至于太麻烦。
“朕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个字,怎么也不能变”
李肆毫不妥协,加个宝盖算什么事
“可陛下不改,民间就不能用此字。”
陈元龙还在坚持,不能用“肆”字,对大家来说可是绝烦。
“为什么不能用要避讳,就只避双讳。”
李肆赶紧丢出了他早就想好的解决方案,趁着这股文字运动的大潮,改掉避讳的传统。陈元龙呆了片刻,叹服而拜。
就在南面大张旗鼓地搞起简字运动,甚至皇帝还把名字还给了民间,从此帝王只避双讳时,北面紫禁城里,雍正的朱笔正急速挥洒着,像是一刀刀劈得人体血肉四溅。
“查嗣庭,凌迟”
“查慎行、查嗣瑮,外加查家所有十六岁以上男丁,一并处死”
“妻女并十六岁以下幼子发配宁古塔,与边疆有功之臣为奴”
写完谕令,雍正眼角瞟到那本维止录,冷哼了一声。
他恨恨地暗道:“敢在文字上砍朕的头,朕就砍了你q家的头”
第二卷第五百八十章轮回的一甲子
泡书吧更新时间:201251818:55:25本章字数:4161
第五百八十章轮回的一甲子
查家蒙难的消息很快传遍江南,江宁满城也都知道了,城中一间小客栈的大堂里,食客们压低着嗓子,都在讨论这件事,一个儒衫浆得灰白的读书人拍案叫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查家有今日,六十年前那些冤魂该是能瞑目了”
这客栈离江宁贡院不远,虽然简陋,来往的却有不少读书人,他一声叫响,饭馆顿时沉浸下来。
侧旁桌上,一个明目皓齿的年轻女子问:“七先生,这说的是哪桩事”
同桌一个眼眉肃正的老者唏嘘道:“还能有哪桩事本朝第一桩文狱,庄廷鑨明史案康熙二年,庄家因此案而绝满门,七十二人死,十八人凌迟,数百人发配关外。江南文士还残存着的一丝风骨,被这一狱尽皆摧折”
“此案首恶虽是吴之荣,但查家的查继佐还告发在前。六十年前,查继佐因首告而脱罪,甚至还分得了庄家之财,不想今日,查家却成了又一桩文狱的苦主,这才有报应之说。”
年轻女子道:“我倒听说犯事的查嗣庭是攀附隆科多惹的祸事,眼前这桩文狱,跟六十年前的文狱,怕不是一回事吧。”
那七先生赞赏地点头:“四娘聪慧,看得真清,这确实不是一回事。明史案虽也是吴之荣起事,但那时的朝廷,确是将案子定为文反。眼下查家一案,今上却是另有用意”
这女子正是李四娘,她与刘松定装扮成自湖北而来投亲的兄妹,顶下这间食宿一体的小客栈,以此为据点展开工作。而这个“七先生”则是来江宁游玩的宿客,十多日住下来,跟四娘渐渐熟络。七先生很有学问,谈吐间风度不凡娘从小受李庄女学教导,如今更是见多识广,一老一少谈得热闹,竟成了忘年交。
知了查家在六十年前所作的事娘顿时没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