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分节阅读 26

分节阅读 26(2/2)

目录

看着下面的滚滚人头,黄来福有一种豪气充盈胸中的感觉,还有一种高高在上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的心情,让他明白了为什么自古以来有那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势了。

黄来福一手按着腰刀,伸出了手,缓缓转动着身体,下面的各个军户雇工们和民户雇工们,立时非常给面子的对他们的衣食父母黄来福大少爷发出了一片欢呼声。

气氛是会感染的,下面阵阵的欢呼声如潮般一浪高过一浪。

黄来福胸中的豪情几欲破体而出,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便是如此吧

他手一按,下面的欢呼声慢慢停止,黄来福说道:“只要努力干活,就可以吃饱。只要努力干活,就可以得到奖励,我决心把五寨堡建设为晋北的江南。”

他的手用力一挥:“前进”

公元1590年2月11日,黄来福率领六千农垦大军在五寨堡外的较场上誓师,从而拉开了农业大战的序幕。

这六千人,以千人队,百人队,十人队编成,按照事先编定的计划,浩浩荡荡地开往五寨堡外各地。在去年时,黄来福先期派出的二千人已经勘查好了各地待垦荒地,并修建了许多渠道,开挖了许多灌井,还开垦了不少土地,前期准备,已经全部配好。

眼下这六千农垦大军进入上述地点后,立刻全线铺开,雇工们冒着严寒,使用手中的工具,搭草棚,建田庄,在黄来福制作的各种严格的赏罚奖励制度下,掀起了开荒的热潮。

公元1590年4月5日。农历3月初二。清明节。

经过几个月的苦战,到四月初时,五寨堡外这片土地上,已经建成大型农场10个,即五寨堡第一农场、五寨堡第二农场、五寨堡第三农场,一直到五寨堡第十农场。

进入清明春耕农忙这一天,五寨堡已经开荒造田达20万亩,还修建了一系列的灌井沟渠屋舍田庄等配套设施。

消息传出,各地无不震动。与此同时,一封锦衣卫的密报也从五寨堡一个貌不惊人的商贩手中发出,一路前往了京师

正文第24章万历帝、春耕

更新时间:200931519:07:45本章字数:3273

“这个黄来福有些意思。”

紧挨乾清宫旁的东暖阁内,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微微一笑,随手将一份翻阅过的密折,扔在前面那硕大的案几上,惹得一旁的当值太监探头探脑。

青年人身着一袭青色的龙袍,上缀绿色的滚边,正是大明帝国亿万百姓的统治者,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这个今年才27岁的年青人,却已经做了18年的皇帝,十几年皇帝的生涯,让他身心疲惫,脸上有一股掩不住的疲倦之意,不过此时看了这封关于黄来福的密奏后,他的脸上却是难得地露出了一些笑意。

这东暖阁是万历平时批览奏折,处理政务的地方,旁边古色古香的的书架上摆着卷帙浩繁的书籍。正面的墙上,则是悬了一块黑板泥金的大匾,上书“宵衣旰食”四个大字。

四月的北京仍是春寒料峭,东暖阁内烧有地龙取暖,倒是显得温暖祥和。加上这份密折带来的消息,多少有些让年青皇帝心中懒洋洋的,这种感觉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了。

密折是由分驻山西镇宁武关的锦衣卫驻所发来的,本来黄来福这种还未替职的小舍人是引不起锦衣卫的关注的,不过最近黄来福大张旗鼓搞的农田开垦,而且还是开垦数十万亩土地的大仗势,想让人不注意都不行。

宁武关的锦衣卫注意上黄来福后,派出了密探详细探查,觉得有些东西很有意思,就用密折报往了京师,到了锦衣卫都督刘守有手中,他老兄也觉得这事很有意思,就将之呈报给了万历帝。

看了密折,万历帝别的想法没有,倒对黄来福这个未来的小千户产生了兴趣。眼下九边各地都是军屯抛荒,只有这个黄来福却是大张旗鼓地开垦土地,而且一开垦就是二十万亩地,而且依那小舍人的意思,明年他还要再开垦数十万亩土地。这种大手笔,就连九边的各地总兵,指挥使都做不到。

眼下大明的年景天气是什么样子,万历帝自然是心知肚明的,这些年,他已经为此殚精竭虑,耗费了无数心神。

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不管这个黄来福哪来的办法开垦了这么多土地,他就不担心将来颗粒无收,血本无归当然,密折上也提了一些黄来福制作灌井水车等事,不过万历帝却不以为然,忽略了过去。

想到这里,万历帝忽然很想知道此事的后续如何,当下取过密折,又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在上面批了几个字。

不单万历帝这边,五寨堡几个月就开荒造田20万亩的消息传到各地后,也引起了各人不同的反响。

岢岚州镇西卫,卫城指挥使府邸。

镇西卫指挥使刘景春正悠闲地听着小妾唱着小曲,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眼睛不由瞪圆了,怔怔地想:“什么时候黄思豪捞到这么多钱了,我怎么不知道”

他揉着满是横肉的脸,转念想到:“听说顾西堂是黄思豪的亲家,他回来后,倒要好好问问。”

太原,山西都司府。

都指挥使刘甫玉大人正和幕僚闲聊,听到这消息后,他愣了半响,最后评价了一句:“其志可嘉”

对这些人的评论感觉,黄来福当然不知道,此时的他,正在五寨堡内忙着呢。

土地的顺利开垦,让渠源锐等人欢喜,让黄来福满意。

虽然六千农垦大军,奋战了几个月,最后只开垦了土地二十万亩。比起后世新疆的一些建设兵团,几千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几个月就开垦田地近60万亩的成绩远远不能相比。但念在历史局限性,黄来福已经很满意了。

五寨堡这新开垦的二十万亩土地分为十个大型农场,其中沿清涟河和朱家川河边的几个农场最为广大。农场中,同样实行庄丁们,仿效黄来福在黄家大田庄的制度措施。各个农场中,最大的农场有庄丁几百人。小的也有二百人。

至于庄丁们,则由五寨堡的军户们还有一些外地民堡的民户们招募充任,这些民户们除了有一些是附近民堡的在编民外,还有一些是各地的流民。

听到五寨堡的消息后,很多人从远远的地方赶来应募,希望能得到一口饭吃,最远的更是从太原等地赶来。各地赶来的流民达到三千之多。把一个小小的五寨堡挤得满满的。

流民问题,早在大明初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