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分节阅读 167

分节阅读 167(1/2)

目录

道:“以前他在指挥使刘大人那儿作亲随,不过来福你也知道那些卫所兵的样子。所以我想将大刀送到你这儿,好好雕琢雕琢他,不要让他荒废了。”

黄来福笑道:“这没问题,我可以收他为家丁。不过舅哥你也知道,我五寨堡最重军功,没有军功,就是亲家,也没有升官的可能。”

顾世银点头道:“这你舅哥明白。大刀将来怎么样。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顾大刀大声道:“舅舅,您老就放心吧。我会凭我地本事干活的,外甥相信。我决不会差过杨小驴,江大忠这些人地。”

黄来福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其志可嘉。”

随后他又道:“大刀啊,以后您以后面不要加上老字,要知道,你舅舅还年轻着呢。”

黄来福与顾世银笑了起来,顾大刀则是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

山西镇的镇城是在宁武关,黄来福升任为山西镇总兵官后,很快就要到宁武关去上任了。一般来说,他任总兵官后,以后就要经常住在宁武关。

不过五寨堡是黄来福的根本,他自然要劳劳掌握。五寨堡与大明外地不同,对于别地将领来说,只要家丁们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就无所谓换到什么地方。但五寨堡这个地方,能让黄来福兼任是最好的,最不成,也得让他的亲信镇守,如果换成别的将领来,黄来福是决对不会同意的。

其实在大明朝,各镇的参将,游击,守备等将官地最终任用权都在皇帝手中。只有地位低于守备的操守有时由巡抚,总兵从卫所官员中选委。不过对于防守千总,地位与副总兵相当的分守参政兵备官也有权任命。还有把总,在明中叶后,各镇把总官的任命都是听令于兵备官。

不过由于黄来福在万历帝心目中的地位,只要黄来福推荐的人选,想必万历帝都会同意。而黄来福身边的亲信中,宁夏之战的功劳赏下来后,江大忠己升为参将之衔,杨小驴在以后地朝鲜之战战功评定下来后,想必也会升任为游击之衔。

这二人镇守一堡之地绰绰有余,又都对黄来福忠心耿耿,有他们随便一人镇守五寨堡,加上宁武关离五寨堡并不远,一有什么事,自己就可以支援,确保五寨堡无事。

当然,最好地结局,还是将山西镇的镇城移到五寨堡,这是最理想地。不过这个事情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办理的,以后再说了。

由于黄来福现在己经是总兵之职,所以理论上,黄来福可以拥有两千到三千地家丁们。所以黄来福的打算是,从五寨堡的来福营,及老营堡的镇虏营中各抽选一千人,作为自己的家丁。

而二堡之地缺失的兵员,则是从二堡之地的农场屯丁中抽选。从万历18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现在,五寨堡的兵员选拨,己经形成了稳定的体系制度。各地壮丁们先进入各农场中,忙时耕种,闲时操练,他们中的矫矫者,则是选入军队中,军队中的优秀者,又选入家丁中。

黄来福估计,单单是他五寨堡的30个农场中,每农场多者屯丁们有千人,少者有数百人,每个屯丁们都是青壮,每人营养良好,身高体壮,又经过至少几个月的操练,如果他们武装起来,就是比大明各镇营兵还强悍的数万精兵。

此外为了拉拢宁武关的军士们,黄来福还打算从宁武关各军内抽选一千人作为家丁。镇守宁武关的兵将有万人之多,黄来福不相信一千人都抽选不出来。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黄来福从两营中的家丁选拨工作己经完成,他留下江大忠镇守五寨堡,自己率着两千家丁们,旗帜如云,浩浩荡荡往宁武关而去。

正文第167章巡抚的心思

更新时间:20098719:31:45本章字数:5348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宁武关。

与五寨堡这几年充满生气,蓬勃发展不同,镇城宁武关还是与以前一样的颓废。街道一样的肮脏,路面一样的坑洼,身穿破旧衣甲的军兵们还是到处乱晃。

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宁武关上,街上的流民乞丐少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五寨堡发展,人力需求越来越大,加上那边好挣钱活口,不说宁武关的流民纷纷往哪儿跑,就是本地的许多军户民户们,也是纷纷心动,寻思去那儿做工挣钱。

大量青壮劳力的失去,让宁武关越发的衰败,再也没有什么镇城的样子。本地人都是酸溜溜地道,再这样下去,干脆把山西镇镇城设在五寨堡算了,反正现在宁武关也没什么镇城的样子。各人叹息,五寨堡那边是不是会什么点金术,怎么几年下来,变化就这么大呢

不过好在宁武关内外驻守的近万官兵,大部分是拿饷的营兵,这让人气还保存了一些。不过各兵人心的燥动,却是制止不了的了。

在这种复杂的心思之中,最近又有消息传来,说是五寨堡那位黄来福大人,己经升任为山西镇总兵官了,不久后就会到宁武关来。

这消息在宁武关引起轰动,镇城内的茶楼酒肆,这些天都是沸沸扬扬地传扬这件事。对于黄来福的到来,各人心情复杂,都是忐忑中带着期待。不管怎么说,黄来福财神,粮神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各人都希望,随着黄来福的到时,本地的军民们能过上五寨堡般的好日子。

宁武城东北边的七百户街是宁武关地核心。这条街负山临逵,地势高爽,不说巡抚衙门、总兵府邸、监军府邸都在这里。在这条街上,更是商铺星罗棋布,向来是宁武关的繁华之地。

“闪避,闪避”

随着长长的吆喝声,一个八抬八簇肩舆明轿沿街而来,轿前轿后,都是骑着高头大马。身着鲜明衣甲的亲将标兵,个个傲气十足。看那前面的蓝旗马道,街上的商贩百姓就知道是巡抚杨大人的车轿,当下众人纷纷闪开。

在轿中,山西镇巡抚杨方略正端坐轿中,眯着眼睛看着街边敬畏的百姓军户。他头戴乌纱。身穿绯色的官服,胸前和后背都缀着飞鱼地补子,盘领窄袖大袍。腰横玉带,一副典型的大明高级文官打扮。

杨方略年过五十。相貌清瘦。三络长须。小眼中不时透着一股子精明之气。他正从省城太原回来不久。作为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都御史。他巡抚山西镇各样事务。不过却是居住在太原为多。宁武关这个地方。他一年中也停留不了几个月。

平时镇中有事。他都是吩咐各兵备官。总兵等人到太原府去与他商议。反正太原府是属于山西镇署理之地。他也不算是淡漠公务。他此次难得回来。却是为了黄来福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