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分节阅读 49

分节阅读 49(2/2)

目录

范仲淹已隐隐猜出崔知州当时的心情,激励一部分,当时听到郑家子的事迹后,恐怕多半想悔婚了。没有想到事情奇峰陡起,现在崔知州也许心中很后悔了吧。

不过心中也没有不耻。

当初约定时,也是起一些激发作用,说不定郑家子迷途知返,崔知州这一激在中间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又多次教导,在入狱时,再度央请晏殊营救,以前也央请晏殊将此子带入雎阳书院,按照四年前的郑朗,崔知州能这样做,委实不易。

“范判官,小子也是无奈。”说着将原因再度说了一遍。

范仲淹听完,却不知说什么好。

这小子敢情将一切学业,包括书法的学习,都当成释家的悟道了。难怪敢想儒学。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又无法参考,自己象他这一点大时,在雎阳书院还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生活,上哪里去想那么多问题

既然这小子中了心魔,自己帮助一下吧。

其他官员也一个个愕然,苦笑不止。

但范仲淹用了心魔二字,倒也中的。前世对这些物事太好了,又有了这个机会,所以郑朗对书法很用心,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现在却在这瓶颈上困了那么长时间,换谁都无法静心想其他事,况且学业。

可是郑朗很高兴。

欧阳修现在的书法不值得收藏,然而范仲淹此时书法接近了大成,已值得收藏了。

洁字啊

若再配上他那篇岳阳楼记就好啦。

想到了岳阳楼记,心中都蠢蠢欲动,差一点想说出口。

第八十八章洁字下

在洛阳看到欧阳修那种孤峭之字,写在白纸上十分扎眼。范仲淹字不但峭拔,还有些冷。所以这一次郑朗做了准备,让江杏儿拿来几份黄绢。会使范仲淹写的洁字变得稍柔和一些,又易于保存。

但还是他先写。

依是先道出米体师承,既然向人家学习观摩,这也是一种虔诚的态度。

但接下来选择的字体十分古怪,元朝的书法家康里巎巎的生拗书法。这是一个哈萨克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因此对书法理解与中原人有所不同。所写的字结构乱,用笔生,这个生不是用笔用得少,是用笔喜欢偏锋枯刷。所以字看上去一个个就象刀剑横刺,部卒冲撞开战一样。并且他本身就是一个武将,体力好,能日写三万字而不倦。

三万字就是用钢笔写,普通人一天写下来,也会累趴掉,况且毛笔。

可是这种强劲括锋却独创一格,使他与赵孟頫、鲜于枢成为元代三大书法家。

取了一些康里体,融合进去。

范仲淹摇头道:“此变不好。”

本来米体已过于疏奇,好在法度适中,没有走得太远。但加上了康里体一些用锋方法,这个字不但没有融合成功,反而走向了偏险的道路。

米体范仲淹能接受,这种新书体,却不能接受了,就是康里体,是看出了新意,同样不能接受。

对范仲淹说出这句话,郑朗一点都不意外。

甚至今天写康里体,再用康里体融米体,都是郑朗有意为之,正是要引出他这句话的。道:“范判官,小子为了寻找突破,这一年多时间,写了许多书体,或劲或媚,或枯或润,或瘦或肥,或正或奇,或稳或险,或旧或新,或徐或疾,有时候都将几种书体的笔意,同时挟入第八种书体当中。这仅是其中的一种。”

又摇了摇头道:“皆不成功,所以困于心,扰于学。”

虽然说得很神奇,但这样的事在书法史上,并不是郑朗开的先例。有的人快悟,有的人慢悟,后者居多,比如欧阳修与范仲淹,都是不知不觉的以人悟字,以字悟人,将个人的性格带入书法当中,以后自成一家。

前者较少,比如后来的黄庭坚,学诸多大家,已窥书法之妙,大约与郑朗此时情形差不多,若用心,诸家风格都能写出一些形似,入峡后见船夫终年在三峡荡桨,忽然劈开天地最终成为宋朝四家之一。

鲜于枢成名更早,悟字也更早,早年于野外见二人奋力挽车于淖泥之中,顿有所悟,成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这是后面的,前面的有怀素见公孙大娘舞剑,于是字变得宛若游龙,闪若惊凤,充满了侠气与刚气。

据说王羲之也得到天台山白云老人授的一个永字,书法这才进入大成的。

“瓜熟蒂就落了。”范仲淹道。

是有,但他很不赞成郑朗刻意这么做。

这需要一个机缘,外来的事物只是一个表象,实际突破时,每一个大家都到了临界点,因此受外界的一些事或物的影响,豁然开朗,若强行寻找这个事或者物对自己刺激,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范判官,小子知道。然而自上次回来后,似是隐隐有所突破,却没有想到这一困,就是一年多。”

听的人很受伤。

你小子所玩的事,若能成功,在整个书坛上也非同小可。一年多时间,又算什么

但郑朗忽然将话锋一转,指着康里书体道:“范判官,实际上这种书体,若是因人得异,成就也非同小可。”

范仲淹只是微笑。

主要郑朗练的时间短,连形似都没有写出来,因此说服力不大。

郑朗也不气妥,继续道:“小子在开封与王府尹对话时,说过,所谓中庸,人人先修中养中,才能每发中的。想法是好,可能做到的人太少了,只能是空谈。”

范仲淹点头。此事他早就听闻。

“天下间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范仲淹摇头。

“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还是摇头。

“若手中两个选择,一个是甜瓜,一个是一粒芝麻,范判官先选择那一个。”

“甜瓜,你是”

“请。”郑朗不往下谈了,以后让他自己悟吧。若说养中必发,天下间只有眼前这个人才有资格,自己不行,欧阳修不行,更不要说钱惟演与晏殊之流。

江杏儿立即捧上来黄绢。

范仲淹哭笑不得,这小家伙对自己打了一个什么哑谜倒不相信他是替刘娥做说客的,老太太不值得,小家伙也不会这么去做。苦笑了一下,开始用笔在黄绢上写起来。

是韩愈的原道。

小家伙不是要悟道吗用这篇文章给他一些启迪。

因为稍长,只好用小楷书写。

在郑朗印象里,范仲淹的书迹只有一篇道服赞。

此时范仲淹三十多岁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