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0(2/2)
不是这件事证明了自己的领兵能力和孝心,皇帝岂能这么放心
“今天下事,无大过师旅之事。皇太子仁孝天生,而英武睿智,专堪统帅一方。今流贼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而东虏入境,其志非小。皇太子当得以专师旅之事,征战四方,拱卫南京,为朕讨平不服”
说到此,崇祯已经站起身来,大声喝道:“朕意已决,赐封皇太子为征虏平贼大元帅,开府领军来人,取大元帅弓箭、仪旗、令箭、宝剑、铠甲、冠服并印信来”
饶是五大臣已经有心理准备,听着皇帝的话,仍然是一个个面色大变。
汉时制度,皇太子有自己的亲军,臣佐,唐制是太子有六率亲军,而安史之变以后,太子经常可以加兵马大元帅,领军监国。
不过唐制如此,也经常引发皇帝和太子彼此争权,甚至皇帝被太子驾空,强迫退位的事情发生。
自唐之后,太子领军开府的事,就再也没有过了
现今崇祯不仅对皇太子信任有加,而且居然还到了可以使皇太子开府领军,专责一方的地步
在崇祯的命令之下,大队的太监涌入乾清宫殿中,每人手中捧着的或是漆成明黄色的弓箭,或是刻着“如朕亲临”的金令箭,要么便是明黄色的铠甲,皇太子皮弁服也加饰团龙,东珠,更加的漂亮华贵
第140章南京28
眼看朱慈烺,崇祯亲手捧着大元帅冠服,脸上的笑容大约从崇祯自己记事起就没有这么温和亲切过
皇家岁月,天家亲情,实在是淡薄的很啊
不过眼前这个儿子,孝心没的说,能力没的说,这几个月来,后宫中除了几个妃子照旧之外,两位皇后,几位皇子,公主,都是有点团致一致的味道出来了。
张皇后更是提起朱慈烺就夸,语气和神情,就是朱慈烺最亲近的女性长辈,没有一点儿的掩饰。
想起这个,崇祯自己都嫉妒
当初他即位时,张皇后这个皇嫂,对他也是寄予厚望来着啊
崇祯突然想起十七年前的那天,他的长兄,病痛中已经快不醒人事的天启阿哥,也是在脸上露出这么温和而亲切的笑容,在向他,十七岁刚从少年往青年过渡的年轻藩王轻轻招手,向着他温言道:“来,吾弟当为尧舜”
一晃,就是十七年过去了
带着种种复杂的情绪,崇祯轻声道:“来,吾儿上前来”
“是,父皇”
和崇祯有点多愁善感的样子不同,朱慈烺却是赳赳雄健,意气昂扬。
现在原本就没到感怀过去的时候
外敌不要说东虏了,李自成还有“百万”雄师在呢
老实说,李自成分兵两路,自己率领的那一路原本就是弱师,被阿济格一路打穿打残也不奇怪。
倒是田见秀、张鼐、郝摇旗等人率领的另外一路,无损到达湖广,并且扎下根来。后来李自成死,这一路没有主心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和明朝合作。
要不是何腾蛟和章旷等明朝官员脑残到了极点,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仍然对忠贞营加以排挤和分化,在坐拥大顺军残部近三十万人的情形下,好歹能得十万精兵,收复湖北和江南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大顺军实力犹存,张献忠的大西军也不可小视,尽管历史上这两支兵马在明末清初的残局里都失败了,大顺军悄无声息,大西军内哄,痛失好局,但既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谁知道底下会有什么见鬼的事发生
去冠,再加冠,再易袍服,佩成祖皇帝遗留下来的龙泉宝剑,领印信,背弓箭一整套仪式下来,眼前的皇太子就正式成为大明的大元帅,在名义上,有权号令天下兵马
这样做法,就等于是在兵部、五军都督府、军务处之上再多了一个总理全局的老大而已。
“臣为皇上贺,为太子殿下贺”
仪式告成,马士英领头,五个军务大臣心思各异,却都是相随跪下,为皇帝和太子叩贺。
“皇太子领大元帅的告天祭祀文章,着由礼部立刻恭写,由朕亲祭昊天时宣读”
“着兵部、五军都督府日后凡有军务,一律加送大元帅府”
“立刻写旨,着转发内阁,明发上谕晓谕天下”
“着工部即刻于洪武门外搭建将台,皇太子将校阅三军,誓师北伐”
皇帝连下诏旨,五大臣自是连声答应。
此时就看出军务处这个制度处理政务的明快来了。这等大事,搁以前崇祯的脾气,一定是要内阁和各部堂并九卿,御史言官一起朝会会议,议而不决,甚至私下议好的事又被群起而攻反对作罢的事,也并不是没有过。
现在这样,大政几乎是一言而决,军务大臣可以建言,但自己并不是言官,没有什么封驳反对的权力,除非当场辞官,不然的话,就只能依命承旨办事罢了。
当下崇祯连下谕旨,马士英等人商量细节,因为兹事体大,不便由舍人们拟旨,于是就由钱谦益和吴伟业亲自动笔,一个文坛领袖,一个明诗能排前五的大才子,写几份谕旨倒真的是倚马可就,没过一会儿,所有上谕全部写完,呈给崇祯御览之后,用印下来,便是正式的诏旨了。
到这会子,马士英还有如在梦中的感觉
一切都太过明快,太过直接,简直不象是大明朝廷和官场的体制
遥想数月之前,李自成大军都快到关门了,崇祯和内阁,还有诸部堂的官员们还在互相扯皮,调兵说无饷,南迁无人附议,固然有人是存心想把崇祯留在北京,卖皇帝当投名状,但更多的就是因循守旧,不愿出头,不愿意担责任,就是不愿意惹一点儿麻烦来沾包
现在这种军务处的体制,简直就是绝妙
想想自己总理军务大臣的位子,前几天还觉得不能入阁,引以为耻,对入值军务处也是疑虑重重,而此时此刻,对皇太子也就只有感激之情了
真真是不入山中,不能取宝而回,不入局中,不知其中甘苦滋味啊
“你们下去,或廷寄,或明发,或是当面交待,今日早朝议定的事,要及早办理,不能拖延。接到谕旨的,三日内必须复奏,能否及时办事,能者,所需时间,经手官员和吏员名单要列上去,若不能办,写明理由,复奏给朕知道。若超时限无复奏的,按会商办法,一体办理,晓谕各部、督抚知道”
“是,臣等遵旨”
这个复奏归档制度,也是朱慈烺的坚持。
明朝官僚在很多方面和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办事拖沓就是其中一条,有了这个,想拖沓疲玩,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官帽是否还戴的牢靠。
处理了半天的国政,崇祯自己也很觉得疲惫,但召见军处大臣只是朝会第一步,底下还有内阁,六部五寺都察院各衙门,各地督抚的紧急奏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