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回到明朝当太子 > 分节阅读 145

分节阅读 145(2/2)

目录

到了今天,却是交了银子的欢呼踊跃,没交成的,垂头丧气,这些盐商,哪一个不是老于世故,知晓国朝故事的

这样给朝廷官府踊跃交银子的事,打大明开国,恐怕也是没见过吧

其实捐监生资格,或是佐杂吏员,清初实施,真的是所得助力极大。银子粮食不说,捐了之后,谁不是心向朝廷,要是朝廷跨了,捐来的官和监生资格,谁还承认

此时此刻,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股子心向朝廷国家的气息,只是身处其中的,连自己也不大清楚,自己的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了。

到了傍晚时分,刘岩几人才排上了队,成功记录在案,银子是定在办完手续后十天内交纳,逾期不交的,就视同作废。

身家过百万的大商,想来也不会赖这几万银子,所以具结按手印后,连保金也不必上缴,直接就算完成手续。

刘岩好奇心重,在一边候着的时候,悄悄打量了捐局记录的册子,但见厚厚一本,却真的瞧不出来,到底这些日子,有多少人捐了官儿,又有多少人捐了监生,或是光捐朝廷封典

他自然是不知道,捐纳的本册,每天都几乎是厚厚的一本,然后分别记档,抄录,送往南京和淮安各自归档。

淮扬先行捐纳,是皇帝以一人之决定,立时进行。而在其余地方,由于捐纳一事形同卖官,消息传出来之后,江南不少世家大族群起反对,江南的读书世家特别多,在科考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把持朝政,就是靠的百年之下几乎所有家族子弟都能中进士中举,若是人人都能凭钱买个监生,缩小考进士的风险范围,等于是官场之中,要多出多少异数来

其实江南士林把持科考,由来也非一日,清初开科考后,用冯铨这个北方人主考,结果取中几百人中,只有不到一成是南方人,其余几界,也全部是这么取士。就是用这样的手段,加上在东南的屠杀打压,这才扭转了南方官绅把持朝政,一家独大的格局。

士绅们反对,加上东林党在朝中也极力抵制,在淮扬没看到成绩之前,别处捐纳暂且不能进行,而送往南京的数据,就是叫崇祯用来打东林党脸所用。

能送过去,就说明捐纳成绩十分斐然,要不然,岂不是自取其辱

纳捐不过十余日,真正开通不到十日,淮安、扬州两府,淮安是两州七县,扬州是三州七县,纳捐之人,络绎不绝,两府相加,捐官的已经过半千之数,捐监生的,足有三千余人,而封典之捐,人数就更多,几十两银,给寡母买一个孺人的封赠,十分值得。

而朝廷积水成多,也能借此鄣明教化,不再吝惜这些封赠,就算是江南士大夫,对捐封典的事也并不反对,四处之间,也在悄然打听,不知道南方何时也能捐增封典。

到了此时,两府相加,皇太子朱慈烺的手中,已经有白银五百六十余万,粮食亦有数百万石之多

十日时间,得南明半壁一年之赋税

第204章余波13

办完手续,又在戴俊府中叨扰了两天时间,每天打听新的消息,叫家人送银子过来。原本刘岩可以到淮安上捐等执照的,不过既然急不可待,淮安与扬州纳捐都是朝廷给官照,在哪儿都是一样。

只是这银子要从淮安搬过来,再打扬州一体运到清江库藏,等于是在路上多跑了一个来回,十分好笑。

等银子一到,提前到捐局交了银子,然后收了凭条,就可以在家待着官服仪卫一整套的东西送上门了。

刘岩也是打定主意,到时候要摆上千张席面,大宴宾朋十日方可

这几万银子花了,可不能如石入水,他捐的是四品官勋散阶,等于是职份大过了府县,将来再有功于国,可以赐给三品阶勋服饰,放眼淮眼,怕也是没有人能大过他了。

讲究起来,府尊是平礼,州官就得先揖他,他还半揖,县令大人,那就得对他行拜礼,他还半礼就可了。

想想以前,银钱在手又如何

给人家盐狗子长盐狗子的痛骂,如今成了官,虽是捐来的,一样是朝廷名器,有了事,州县也不能凭白欺负自己,养的那些家丁护院,如今可以裁撤不少了。

说是花了几万,其实这其中得到的,算了一算,还是自己所得更多。

到了此时,自然是归心似箭,当即便辞了戴俊出来,直奔回家。他的这种心思,戴俊也是明白,只是离别之时,谈起盐课之事,两人心中仍然是惴惴不安。

带着这种忧喜参半的心情,刘岩也是直奔回淮。

由扬至淮,可行水路,还有两条大型官道通行,刘岩走的不是沿河一路,而是从宝应等诸县一路穿行过去。

这条道,却是选错了。

原本官府最讲究的是安静无事,也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大明,不要说农田水利,就是修桥补路的事,也是没有几任地方官肯干的。

漫说是给百姓修桥补路,就算是州县衙门,也是讲究的不修不补,就这么住着。

两百年下,很少有官员愿意生事掏钱,所以官衙门绝不是后世想象的那样富丽堂皇就是住几年的地方,谁愿意多事

所以各处衙门都是破烂之极,一则不多事,省银子,二则也是显示官威清廉,当然,私下收不收钱,那是两说。

至于道路,大明天子又不是清帝,没事可以下江南玩,官道失修,抱怨的是普通百姓,大官儿都是坐船,坐轿子,道路平不平,关他们何事

时间久了,人也习惯了,不过这一次刘岩经行时,一出扬州府城不远,就是看到漫天烟尘,离的稍近一些,就是呛人口鼻。

再近一些,才能看到,沿途大大小小的石灰池子,数不清的人在搅动石灰,还有密密麻麻的人群在捶打夯土,还有人在砸碎大石,储存石子。

经过不过十几里,刘岩的口鼻之间就全是粉灰,简直要喘不过气来。

如此兴师动众的修路,在他近四十年的人生之中,还真的是头一回。

以前如果道路实在坑坑洼洼,连将就行走也不成了,就由官府出头,檄集府县壮丁,勉强堆土平整一下,将就走个三五年,府县任期一到,谁还管这些。

这一次,又是石灰,又是石子,看来不仅是修,而且是大修。

以刘岩的认识,这一次修成的路,平整坚固,再看两边在开挖的排水沟,还有一个一个的浅坑,显然是为了种树所用,这样的道路,所用岂能在少

这显然也是太子事前就有所准备,现在银子到手,农工司牵头,各地官府跟进,正好麦子收完,稻子还在水田里育秧,趁着这空档,不少壮劳力能解脱出来,花一点功夫把修起起来,真真是正合其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