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8(2/2)
虽然身上有几十斤的铁甲,盘膝坐下再起身,总比一直站着要强的多。
尖利的哨声中,一排排的平虏军将士也是互相帮助着站立了起来。在这最后的时刻,他们互相帮助战友整理束带,彼此重新再站好阵列中的位置,调整距离,一切都是有条不紊,根本没有任何的混乱。
长期严格到残酷的训练,在炮火下的奔驰和阵列而进,使得这些新军将士的神经已经变的极为强韧,根本不畏惧眼前的这种大战到来之前的压力。
巨大的烟雾之下,清军骑队缓缓逼近,因为没有一阵冲跨明军大阵的打算,所以这些骑兵的速度并不快,只是缓缓而行。
随着大股骑兵在地平线上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数不清的旗帜之下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戴大帽红缨持长枪大刀的蒙古旗军,汉军,还有中央那些穿着重甲的满洲八旗。
最为醒目的就是护军营的八旗兵,每个人的铠甲上都涂了银光闪闪的白漆,白甲兵,水银兵之称,光是看这些铠甲也能明白了。
隔着这么远,仿佛也能看到这些白甲手中沉重的武器,还有铁盔之下,那些狰狞的面孔。
平虏军毕竟还是新军,此时也是有不少人紧张起来,整个队列传来此起彼伏的咽唾沫的“呃呃”的声响,还有忍不住的粗重喘息和干咳声。
“莫要慌,都给我稳住了”
“怕什么,该死逃不掉,不死就享福老子是话糙理不糙,好生打,军政司的人就在后头,打完了就记功,功分三等,立了三等功都是四十块银元和一百石粮,想想这个数,回去够娶个漂亮媳妇不能”
“除了银子还有勋章,训练拿块勋章可多不易沭阳的张大胖子都他娘的累吐了血,这才混了块训练表现优异的勋章,往胸口一挂,多少大姑娘小媳妇眼热人家走路都是头抬的老高,咱们平虏军,重军容军姿,重勋章,你们争口气,也戴一块回家去。”
“战场上,越慌越丢命,转身走的就是第一拨死的,你后背漏给人家,不砍你砍谁想想这个话,是不是有道理”
“练了这么久,图的是甚不就是战场杀敌立功,博一个封妻荫子”
“家国大仇,莫要忘了”
“东虏鞑子杀人无算,杀一汉人如杀我兄弟,银一妇人如银我妻女,今曰你转身逃走,明曰你家破人亡,这个理,说过几百次了”
“都给我把腰杆挺直了,杀奴”
在哨长到棚长们高昂的叫喊声中,曹庆也是骑马在营前,他体貌魁伟,脾气暴烈,向来就以带兵勇猛而闻名,此时手按腰刀,纵骑在三营官兵面前快速奔驰,听着麾下老卒们的话,这个标统营官也是热血沸腾,激动之下,也是拔出腰刀,狂吼道:“杀奴,杀奴,杀奴”
“杀奴”
在曹庆的带动下,三营近五千名平虏军将士们开始呼喊起来,高昂的叫声惊动了左右两翼,原本高杰所部虽然九成以上是老兵,但越是老兵,对东虏就越是紧张和畏惧,如果不是这半年来一直在顺境,而且训练管束越来越严格,赏赐和惩罚都十分到位,这支军队也是经过了翻天覆地般的改造,如果不是高杰就在身后,而他所有的部下都基本上是多年老弟兄,将领更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老杆子,如果不是众人畏惧的孙传庭就在身后,恐怕在这些清军亮相的时候,整个左翼就会不稳了。
毕竟东虏满万不可敌的传言早就深入人心,面对这传闻中最强悍最恐怖的敌人,经验再丰富的战士也会充满恐惧。
但当平虏军的叫喊声传过来的时候,右翼不必说,车炮营立刻响应,然后骑兵和一营劲卒全部跟上,立刻就与中央的平虏军响应起来。
随着叫声,敌骑也是越来越近,左翼营中的将士们都是瞪大双眼,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突然有一个老兵往地下重重吐了一口唾沫,大声骂道:“入他娘的,一群新兵蛋子也有这个胆量,老子们偏不如他弟兄们,也叫起来”
仿佛是一下子有一个开关被打开了,左翼所有的士兵和武官们也是叫喊起来,整条战线的过万明军战兵,还在在他们身后的辅兵,民夫,退守后方的山东镇的战兵们,也是一起叫喊起来。
整个明军的战线犹如一阵阵春雷滚滚而过,所有人都挥动着兵器,不停的叫喊,不少人嗓子叫嘶哑了,仍然是止不住的放声狂呼
“今天将士们的士气可用,看来奴骑可破”
朱大典年过花甲,但老而弥坚,此时站在中军大旗之下,也是拔剑狂呼,疾而而至,吹的他身上的大红官袍瑟瑟发抖,但无论如何,这个年已老迈的文官也是被明军将士们激起了一股从未有过的血勇之气。
“不错,现在机不可失”孙传庭要更加冷静一些,站在元戎车上,他果断下令:“趁着奴骑尚未加速,令全军列阵而前进”
第三百零九章会战45
“明军今天很带种啊”
相隔已经只有里许,整个清军阵势都已经在提高马速了。
蒙古军在明军右翼,汉军主力对着明军左翼,而中央阵势则是用梅勒章京喇希率领的混合部队为前锋,听着如雷鸣般的叫喊声,喇希的嘴角露出一抹嘲讽的笑意。
从天启二年到崇祯十七年,他已经在马背上征战了二十来年,就算是明军最精锐的辽东军和宣大军,他也是交手多次了。
现在他的麾下有山东巡抚方大猷的六百汉军,三百索伦兵和鄂伦春等各族兵,两百蒙古兵,一百余名满洲兵簇拥在他身后,是最后的突击力量和督战队。
这些杂牌兵向来是清军用来第一波送死和吸引火力的,这一点杂兵们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面对暴走状态的明军,这些杂兵们也是面露紧张之色,不少汉军都是面色铁青,神情十分难看他们原本就是在山东和对面明军对抗,这大半年不知道互相打了多少次,明军越打越强,人越打越多,装备也越打越好。
最让这些汉军沮丧的就是人家的待遇也是越来越高,两相对比,可真够丧气的。
原本他们就是山东或是河北明军,清军一至,就很明智的选择了投降。一则是明朝气数尽了,二来明朝饷械两缺,清朝最少是能保障给汉军粮饷的。
就算不足,也是可以靠抢掠来补足,在很多方面,清比明要大方的多。
可是半年多光景下来,明朝不仅没有亡国的意思,反而把地方重新梳理了一遍,原本明最缺乏的就是对地方的真正管制能力,再加上士绅们的叛变,所以地方不附,根本掌握不了政权。
但现在中枢得力,地方重派官员,士绅们通过纳捐和监生制度对中央重新有了向心力,一切就与以前截然不同了。
最少,在舆论上,明朝也不是非亡不可,似乎仍然有很强的气运,不象是立刻要亡国的样子。
至于军人待遇,那就更叫这些投降汉军们眼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