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侯门嫡女 > 分节阅读 23

分节阅读 23(2/2)

目录

凤云跟在后头,出了正厅,忍不住道:“那匣子里头装着的是蜀锦苏绣,二太太特地托姨娘买来送给大太太的,折成银两可贵着。奴婢是听错了怎的是送给覃夫人的”

周姨娘冷笑:“笨丫头,你没瞧见太太也被大太太气着了么大太太最心疼的便是钱财,姐姐偏就顺手推舟不给她白白赚了。我约摸待会,姐姐还要找机会抽走一半的年礼。”

凤云挠头:“可大太太若知道了,怕这十五日都不会给好脸色了吧”

周姨娘轻轻讥笑:“人敬一尺,还人一丈。一进门对方就不给好脸色,又何须忍着反正忍了也是被欺负,倒不如让对方膈应死,量她也不敢当着老太太的面翻脸。”

凤云恍然,随她去马车处,让两个壮丁抬着匣子出来。想着这么贵重的东西要送给外人,她看着也觉心疼。周姨娘眉头也未皱一下,恨不得把这马车都让覃夫人赶回去。

也不知是大房下人将这事告诉了韩氏还是什么,周姨娘领着人回到正厅,就见韩氏笑意盈盈与覃夫人说话。

沈氏在旁陪笑,见了周姨娘,淡笑:“阿蕊可去的真久。覃夫人,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韩氏见了那大匣子,问道:“这里头的是些什么”

沈氏笑道:“是些蜀锦和一副苏绣山水图。”

覃夫人忙说道:“锦已有寸锦寸金之名,而苏绣所造山水,素以以针作画,光彩射目闻名,如此贵重之物,受之有愧。”

沈氏说道:“二爷与覃大人同僚一场,又志同道合,况且这也是二爷亲自嘱咐过的,覃夫人若不收,二爷怕是要责备于我了。”

好一番推让,覃夫人这才收下,谢了千遍万遍,才带着下人离开。

韩氏眉目微冷,送了覃夫人回来,又复笑意:“方才在后院熟睡,下人不敢惊扰,迎的迟了,还请弟妹不要见怪。”

沈氏淡笑:“是我们的不是,赶巧在这个时辰来了,扰了嫂子歇息。”

韩氏说道:“已经让嬷嬷去收拾房间了,弟妹的东西可有什么要府里下人帮忙搬进房里的”

沈氏知她旁敲侧击想收礼,偏是不说,笑道:“家里带来的人手也足够了,也没带什么。让他们搬就好。”

韩氏也不便多说,和她寒暄了一会,老太太就上香回来了。又问了一些话,见他们面带倦容,便让众人沐浴更衣歇着去了。

晚膳上来时,莫姨娘才带着婢女回来,见人齐正厅,好不尴尬惶恐。李老太见了她,想着她年轻貌美却为冲喜而来,一时心软也没责罚,淡淡然让她入了席。

晚饭是一同吃的,吃过后,一家人在正堂唠嗑。老太太问了几个孙儿的功课,又问了安然许多话。妻妾间说些家长里短,邻里琐碎,大房和二房孩子相看两厌,互相无话。见天色晚了,李老太挥手让他们回房歇着,明日带一众孙儿去玩闹。

安然跟沈氏回了房里,脱去厚实的衣裳,钻进被窝里。沈氏见了,忙说道:“被褥里冷着,娘先暖暖你再进来。”

安然笑道:“娘亲便让我效仿古人,学学黄香温席吧。”

沈氏也怕她冷,拿了暖炉给她捂手,笑笑:“女儿可孝敬娘亲,为娘的就不能疼女儿么小孩子身子骨还没长好,就该好好呵护着。”

安然摇头:“不是说小孩子身体里都有一团火么女儿给娘暖床才对。”

沈氏褪了外裳,也进了被里,笑道:“那便一起暖吧。”

安然依偎在沈氏身上,暖和得很:“娘,今日你将那贵重的东西送给覃夫人,是在气伯母么”

沈氏淡声:“一半罢了。一来是想出这久等不来的气,二是想着覃大人性子耿直,这付出再多,日后他也会尽力报答。就算没什么可报的,也算是交个朋友。”

安然低低应声:“可娘为什么不立刻把那些东西全都给伯母只给了几个盒子,她方才看你的眼神,都要化身老虎了。”

“然儿可懂吃不着的才是最好的我若早早交出全部年礼,这大年三十前就别想过好。她待我们好些,我就时而送些。若不好,那我就全拿去给左右邻居,托他们待你祖母恭敬好些。”

安然这回听懂了,又往她怀里钻了钻,这可真是得了美名又自保了。韩氏最喜钱财,母亲这是打蛇打七寸,正中要害。除非韩氏不要那些贵重之礼继续冷眼相待。

作者有话要说:留言超过25字有积分送因为每月积分有限,所以先留先得,长评一次赠送更多

岁暮重逢舐犊情深

滨州偏南方,比起皇城气候暖和许多,十年不见一次大雪,偶有飘雪,也不过一两个时辰,落在地面,也染不了银白。百姓晨起,地上只剩薄冰,易滑又不美观,惹人嫌弃。因此只要下雪,迫不得已也绝不会出门。

这里街道布局不如京城严格对称,也不似京城八街九陌,但因临近边境,四海八方的商客行人汇集于此。无宵禁,无严苛巡逻,夜里在宽敞大街上,酒肆喧闹杯盏叮当,丝竹悦耳笑语飞扬。

安然翌日随韩氏游玩一日,倒是喜欢上这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滨州,买了许多有趣的玩意儿,准备回去送给清妍和学堂的姐妹。

住了两日,李瑾贺和安阳对几个堂兄妹虽不亲近,但也不至于太冷淡。

这日见朝晖明媚,吃过早食,李瑾贺便向沈氏说道:“婶婶,昨日城里来了个唱曲的班子,余音绕梁三日,那里奉的茶点又十分不错,侄子想请婶婶和弟弟妹妹们去听曲。”

韩氏问道:“可是那停在清湖上的花船”

李瑾贺点头:“回母亲,就是那清湖上的花船。”

一听是在湖上的,牵连到水,韩氏心头便觉不舒服。老太太也说道:“船上风大,我便不去了,你们去罢。”又对沈氏说道,“尚和一片苦心,你领着两个姨娘孩子去吧。”

沈氏颔首应声,周姨娘和莫白青也忙表谢意。

歇了一会,众人上了车,往清湖驶去。

清湖如名,河床流水三十余丈,石头依稀可见,因水常流,少染青苔。一艘装饰彩条的双层画舫船,长余四丈多,宽有二十余尺,轻浮停靠在河岸边上。远远看去,以山作景,似在画中。

卯时未过,画舫上人已很多。只因茶馆太静,酒肆太杂,画舫不吵不静,自然痛快。能上船的,也多是文人雅士,丢个红笺小诗,挂个上阙对子,边听曲边等着缘分人来,好不自在。

两个小丫鬟站在岸上,见了沈氏一行人下车,先问安道福,一人在前头领路,进了里头,寻了个宽敞位置:“夫人少爷小姐们请入座。”

沈氏笑笑应声,见安然又四下张望,不由将她拉到身旁,扶她坐下,轻声:“再好看的景致,也不急在这一时看,总会寻到机会打量完。否则看完了,礼数也全没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