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9(2/2)
忘恩负义、不尊师长这八个字若是放在后世,最多只是道德上有瑕疵罢了,谁也不会拿这个来寻你麻烦,可是在这大明朝,却是尤其诛心的一句话,儒家讲究忠孝礼仪,忠孝之道,即忠君、纯孝、尊师而已,这是操守问题,你若是不尊师长,和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没有丝毫区别,单凭这么一条坐实,就足够杨廷和滚出朝廷,被天下人耻笑了。
杨廷和依旧眯着眼,不发一言,这种事他越是气急败坏,就反而落了下乘,只是他这时候在猜测徐谦的用心,这个家伙,莫非是不要命了,打算和自己死磕假若他当真是想玉石俱焚,那么到了这个份上,也只好成全了他。
打定了主意,他更加镇定自若。
倒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杨党份子们且不说,现在徐谦这样大胆,居然敢抨击自己未来的主子,便是从前的那些墙头草,此刻也急眼了。
有人狂笑道:“可笑,敢问徐侍读,杨公如何忘恩负义,如何不尊师长,尔非言官,却如此大放厥词,是何居心”
站出来的依旧还是那个陈年,陈老兄又来了表现的机会,要说这个家伙心思确实比别人转得快,放在后世那些电视抢答的节目,这厮必定是个答霸。
徐谦慷慨激昂地道:“当年王公提拔杨廷和,将他视之为子侄,此事可是有的”
他反问一句,满殿鸦雀无声。
徐谦继续道:“若是果有此事,王公算不算杨廷和的尊长”
“”
徐谦不待有人回答,接着道:“既是尊长,可是坊间多有流言,王公一向为杨廷和所忌,此事有没有王公提拔杨廷和,如此倚重,再三教诲,身为门生者却心有所忌,这是不是忘恩负义,是不是不尊师长”
“这”
所有人面色惨然,徐谦咬死了这是坊间流言,话说回来,这个流言还真有,至少殿中的大臣们知道的有不少,只是听说过不代表你敢说出来,百姓们愚钝,什么话都敢说,可是你是官,怎么能在廷议里头说
显然这徐谦是不要命了。
“胡言乱语”陈年激动地大叫,继续道:“徐谦,你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徐谦压根懒得理他,随即又道:“微臣弹劾杨廷和第二罪,嫉贤妒能,不能容人”
“”
身为内阁大学士,被人指着鼻子骂没有容人之量,这也绝不是一件小事,许多官员已经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去看杨廷和的脸色了,只是杨廷和不惊不怒,无动于衷,反而更让人觉得可怕。
陈年气急败坏道:“何谓不能容人”
徐谦冷笑:“哼,王公病重,他的门生尽皆逃的逃,走的走,这不是不能容人是什么再有,坊间还有流言,说是有人曾在公事上冲撞过杨廷和,杨廷和早有铲除之心,早就布置了党羽,寻了机会一起发难,非要治其罪不可,敢问,这又是不是不能容人宰辅不能容人,这算什么宰辅莫非这朝廷是一言堂,宰辅是太祖皇帝,要独断乾坤吗”
许多人下巴差点没有掉到地上来,见过胆大的,没见过胆子这么肥的,这徐谦真是什么话都敢说,都把杨公比作皇帝了,这是居心叵测,是摆明着要和杨公鱼死网破了。
嘉靖顿时愕然,哭笑不得,某种意义来说,徐谦说出了他想说却不能说的话,可是这些话说出来后果太严重,除非打算撕破脸,谁会如此没事找事
杨廷和心念一动,愕然地看了徐谦一眼。
陈年已经把徐谦当作疯子看待了,现在反倒不气了,只是觉得这厮有点可怜,很同情他,本来以杨公的宽厚,说不定把你打发到南京去就罢了,现在看来,你这是不把自己折腾到琼州甚至罢官这是不罢休啊。陈年道:“胡说,哪里有这样的流言,分明是你造谣滋事。”
徐谦笑了:“徐某人仗义执言,哪里来的造谣滋事早就料到你这种杨党之人肯定要借此攻讦了,所以我带来了证据。”
证据
这种事怎么可能会有证据,都说了是流言,大明朝显然也没有半导体和录音机,莫非还能播放录音不成。
结果徐谦还真有证据,他的证据是袖子里抽出来的一份报纸,他打开报纸,在手上扬了扬:“这是江南明报的文章,此报行销十万份以上,上头就有文章说,杨廷和嫉贤妒能已有端倪,况且平时早有专断之举,如此无德之人,竟位居朝堂,可悲可叹。”
“你你”
这一下子,满殿的大臣炸开了锅,你丫的哪有这样骂人的莫说是陈年这种投机取巧的,就是老实人都看不下去了,有人叫嚣:“徐谦,你竟敢辱骂杨公”
徐谦手一摊,道:“骂人的可不是徐某,而是坊间流言,我不过是风闻此事,据实禀奏而已,怎么,莫非诸公要禁国人之口吗诸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等都是读书人出身,切不可提倡因言治罪,是了,我曾记得,陛下刚刚登基的时候,诸公们就多次告诉陛下这个道理吧,便是杨学士,也以这番话对陛下尊尊教诲,怎么反倒有人骂到了杨学士头上,就这般心急火燎起来”
众人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油嘴滑舌了。
有人还想破口大骂,可是有人发觉杨廷和的脸色一变,居然露出了几分忧色,这些人是极聪明的人,一开始还没有明白过来徐谦的意图,可是这一琢磨,这小贼真他娘的奸诈
别看徐谦骂的凶,可是透露出来的却是一个信息,现在江南那边,怕是已将杨廷和的事迹传开了,不尊师长倒也罢了,这嫉贤妒能四个字通过明报的文章,怕早已传遍了数省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杨廷和会怎么办
第四百五十八章:忠厚老实徐侍读
不尊师长、没有容人之量。这两样道德标准本来就是官员德行的标尺,现在徐谦弹劾杨廷和两大罪,虽然罪名很是笼统,可是干系可都不小。
更何况,明报已经开始造势,江南的士人不明真相,又有哪个认得什么杨廷和人毕竟更希望相信的是所谓秘闻,而绝不是官面上的东西。
再者王鳌入阁之后,杨廷和和王鳌的关系确实有几分尴尬,正德朝的时候二人是如漆似胶,可是嘉靖朝何以这般生疏再有妒贤嫉能这一项,又说要打压某些大臣,这更是引人遐想了。哪个人当朝的时候不要有几个人倒霉本来倒霉也就倒霉了,最多当事人发一句牢骚就罢了,可是现在弄得天下皆知,这可就有那么点儿忌讳了。
徐谦在江南声望很高,盖因为明报隔三差五地为他吹捧,而更重要的是,徐谦毕竟只是个侍读,一个侍读站出来抨击内阁大学士,对于士林来说,往往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