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士子风流 > 分节阅读 394

分节阅读 394(2/2)

目录

徐谦不由道:“这是为何”

方献夫淡淡笑道:“因为这个人最吻合条件,一方面,他是北人,而且性情刚硬,偶尔也会入宫诞讲,所讲的都是中规中矩的理学,从未有过偏差。再者,此人雷厉风行,行事刚硬,从不畏人,唯有这样的人,在直浙才能立足,你想想看,老夫刚刚落到这个下场,若是寻常人接任,别人会不会心里琢磨一下,往后做事,自然要留有几分余地,怕就怕重蹈老夫覆辙,可是一旦留有了余地,内阁任他为总督,又有什么用而此人性格刚硬,做事一向不计后果,就如官军冒功,他以一介推官,竟然连几个总兵求情都不顾,非要审理,特赦蒙冤的百姓,可见这个人,是绝不会妥协的。再者,他现在是大理寺卿,资历也是足够了,朝中虽然官员诸多,可是真正适任直浙总督的,非此人不可。”

徐谦陷入深思,道:“那么以方大人之见,这个人当真表里如一”

方献夫毫不犹豫的点头:“此人很棘手。”

对方献夫的这个回答,徐谦并没有怠慢,因为他清楚,方献夫能混到礼部侍郎,能混到总督,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可以说,他的资历并不好,出身也不好,可是偏偏,却完成了从八品到二品大员的跨越,而且在朝中多年,甚至一度获得杨廷和的信任,可见这个人,绝不简单,他既然说很棘手,那么必定就很棘手。

这个消息,对徐谦很有用,他点点头,道:“谢大人提点,不过下官一向认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纵他有万般的能耐,下官也不是好惹的,下官只怕要告辞了,有些事还要处置。”

方献夫自然晓得,他是要立即回去做好布置了,圣旨随时可能到,早一分做好布置,就少一分被动,至少这个王道中,徐谦肯定要将他的所有背景还有一言一行都打探清楚。他微笑起身,道:“老夫不便相送,大人请吧。”

徐谦从方献夫府里出来,居然没有表情凝重,而是浑身轻松,他突然感觉到,自己来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可能助自己再进一步。

原先不可能的事,到了现在,却化为了可能,至少这个可能性,一下子提到了四五成,四五成,足够他努力争取了。

坐上轿子,徐谦对轿夫道:“立即打道回府,要快,还有,把周泰请到巡抚衙门,也要快。”

巡抚衙门里,周泰一头雾水,只晓得方献夫请了徐谦去,也不知商谈什么,可是大人回来,就急匆匆的将自己叫来,莫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他心里有那么几分疑惑,却是放下了手头的事,飞快赶来了,原本他是要去余姚一趟的,现在只能暂缓。

“大人似乎心情不错”周泰看了喜气洋洋的徐谦一眼。

徐谦微笑道:“你不是和本官说过,问本官是否有接任总督的心思吗本官现在告诉你,男子汉大丈夫,功名利禄,岂有拒之门外的道理。”

周泰惊愕的道:“可是大人说”

徐谦压压手,打断他道:“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时候,本官一点办法都没有,可是现在呢,办法却来了,人嘛,总要为自己争取一些东西,但凡任何手段能够成事,都要试一试,现在,我们就试一试”

周泰打起精神:“那么请大人吩咐,卑下一定尽心去办。”

徐谦道:“这一方面,要先传出消息去,大理寺卿王道中,这个人据闻是贤才,明报稍稍诋毁一下。”

“大人既说他是贤才,为何又要诋毁”周泰更是不懂。

徐谦微微一笑,道:“山人自有妙计,是了,本官要立即写书信,一封是给户部尚书梁藤,一封是给刑部尚书张子麟,还有一封嘛,却是要给黄公公,对了,让如意坊那边,给张家兄弟和永丰伯也都报个信,本官既然要争,就要做到最好,这直浙总督非要到手不可。”

只要徐谦有信心,周泰高兴都来不及,连忙道:“卑下这就去准备。”

他没有多问,既然徐谦自信满满,那么多问也是多余的。

第六百二十一章:天子动怒

明报次日撰文,果然如徐谦的吩咐,刊载了一篇文章出来,这篇文章,不免对那鸿胪寺卿稍有微词,不过明报的消息传播的很快,而且北地流行的理报对明报本就带着几分敏感,一看不对劲,立即便凑在一起商量起来。

“这些人是什么意思,为何要抨击鸿胪寺卿”

谁都晓得,这位王道中王大人,是理学较为领先的人物,多年以来,几次诞讲,其理学的功底都很深。

可是现在,一下子被王学攻击,虽然这攻讦之词只是小有诟病,却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尤其是礼议之争的节骨眼上,几个理学大儒编撰凑在一起磋商了一个时辰,终于定下调子,反击

用不了多久,理报就开始铺天盖地宣传起来,宣讲王大人的事迹,尤其着重的,是宁王叛党一案,还有升任刑部主事之后,种种功绩,再有调任鸿胪寺卿之后的诸多作为,说他奉公守法,说他刚正不阿,说他为人清正。

原本理报的心思,很是简单,就是吹捧这位王大人,借此来反驳明报的观点。

而大肆的宣传,不免夸张,这王道中,仿佛一下子成了传奇,宁王反叛力挽狂澜有他的份,正德天子驾崩,朝廷群龙无首,在核心圈之中亦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仿佛这天下的事,没了这位王大人,就转不动一样。

如此宣传之下,王道中倒是真正出名了,一下子被捧成了大大的名人,这位王大人成了名人,不免有些烦恼。

不过大家现在关注的是,明报会有什么举动

明报的举动很简单,他们没有再对王大人腹诽诟病了,话锋一转,竟也跟着吹捧起来,甚至编撰亲自出来致歉,说是小小失误,一时不察,竟是不晓得王大人是如此品性高洁之人,紧接着,亦是开始宣扬王道中的事迹。

这一下子,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