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4(2/2)
吴颖夫妇闲暇时把自己的农田种植得跟花园一样,还在连云市开了一家花店,请了店员打理。他们在外国时间长了。住房和花店全是荷兰风格。
连云市的外国人很多,而且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买花装饰一下屋子的人很多,所以生意不错。
梁启超还是喜欢种水稻,一派中国田园风光。他名气大,来访的人多,下棋喝茶垂钓。还是挺忙乎的。
林长民还主持着萨斯贸易公司的部分业务,但是家庭似乎不是太幸福,林徽因的母亲何氏脾气性格都不太好,林长民实际上是和小妾程氏住在一起。林长民虽然对林徽因心疼得很。但是却实在与何氏说不到一起。也不常在家,经常在梁启超这边混。家里的土地也不太管,家里的土地是学农业的林燕玉在管。林徽因对弟弟妹妹很好,但是她母亲何氏却经常不高兴。
这大概就是林长民不太住家里的原因吧。
张春夫妇停留在连云市比较长的时间,除了有吴颖两口子的亲情以外。主要是海滩湿地和盐碱地的农业问题。
环境所对于在盐碱植物进行了分类。
连云港生产一种植物盐,就是护林人在泌盐植物叶面上收集来的。如柽柳属和匙叶草属的植物,它们生长在盐分较多的环境中,植株吸收大量盐分,然后通过叶表面上的泌盐腺结晶。最好的是一种叫瓣鳞花的植物,盐的结晶就留在叶面上,经风一吹就散落下来,或经雨水一淋,就把叶片上盐的结晶洗得干干净净,这样就免除了盐分的危害。但是这种植物分别栽在无盐分和有盐分的土壤中,它一样存活,但是一个分泌盐和一个不分泌。
开始的时候只是护林人无聊的时候收集,但是后来发现这种盐里还有一些活性成分,医院用来治疗缺钠等疾病效果很好。
之后就成了一项人们喜欢使用的食用盐产品,只是产量太低。
另外一些植物体内的盐分非常高,同样可以用来提取植物盐,多半都是忍盐植物。
盐碱地种植的金丝小枣结出的小枣比非盐碱地上的枣还甜。一些拒盐植物、稀盐植物和抗盐植物,植物所正在研究其机理。除了这些植物,还有藻类和微生物以及动物们的习性。这些对于主力绥远和西藏的盐碱地非常有帮助。
并不是所有的海滩都种上了树木,比如海盐场就还保留着。想考植物盐满足人们需求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大量的海产品进入了人们生活,增加了人们的盐的摄入量。降低了对食盐的需求,也是不可能的。
江淮陇海和山东的一些盐场收归了国有。
不过晒盐场在逐步取消。环境所用来处理污水的工艺,稍加改造,用来处理海水,分离出浓卤水,进入盐化工提供的生产体系。这套工艺其实已经非常成熟。它不仅替代了晒盐场生产食盐,还准备在一些缺乏淡水的海岛进行建设。一边为海岛提供淡水,一边也为大陆供应食盐以及溴素、氢氧化镁等化工产品。
这减少了对晒盐场的需求。一部分晒盐场进行了淡水脱盐处理,但是终究不能处理干净,只能利用生物来进行。
这种努力和观察,最终将解决辖区内大部分的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问题。
第六十章国统区内乱
除了盐碱地的生物治理实验。
还有就是海洋观测站的人造环境研究。
之所以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潜水艇内的环境非常恶劣。战士们没有什么,但是环境研究人员认为这样是对人体极为不利的。他们坚持在潜艇内部设备小型化后,腾出一定的空间用于改善潜艇兵的生活环境。
只是有战争的需要,商级潜艇是等不到这种技术了。
环境所就准备自己建成海洋环境观测站上进行类似的实验。
监测站是一个个带有非常厚的钢化玻璃窗户,密封性能很好的钢箱连接而成。
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到了水压密封件的连接问题。这些密封舱是一个个单独的箱体。就是有一个出了问题,通过密封舱,研究人员能够进入安全区域。而不会影响全局。
在海底,他们有一个利用海水的潮汐和海流来发电的装置,用以给监测站供电,每个舱体都有逃逸舱。
这种沉重的圆拱形舱体在岸上制造,用轮船拖运到设计好的地点,缓慢下水,在水下进行对接,抽出连接段的海水,安装水密舱和水密门。
已经连接完成了七八个这样的舱体,都在五十多米深的浅海海床上。
这种技术正在成熟,所以环境所准备继续安装这样的舱体,一直到海滩。因为他们需要长期观察这一区域海水涨跌以及水下动植物的生命状态。
他们的逃生舱,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型的潜水艇。除了逃生以外,还能在水下进行航行,让研究人员穿着潜水服出舱进行取样。
这整个系统的构想,你很难想象是应环境所的要求设计出来的。完全有了太空舱的感觉。
这七八个舱体有发电机房,实验室,生活舱,厨房,储藏室等等。生活设施还是挺全面的。一共有二十多人在里面工作。
其中一个就是实验植物在人造光源下的光合作用。他们想模拟出一个人工环境,即便是不能完全形成循环系统。也能够减少人工制氧量,延长潜艇出现供氧问题后,人类生存的时间。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遇到的是一系列的工程、制造、设计等问题。
并且这个研究引起了航天中心和爱因斯坦的兴趣。
青海核电研究所已经完成了磁约束环等离子体的加温实验。已经在进行第三轮的改造。中心等离子体的温度一次比一次高。爱因斯坦的态度非常坚定,他认为只要朝这个方向走下去,完成可控核聚变只是时间问题。
特别是超导研究也在取得进展,一些高温超材料已经出现。并投入到相关制造工艺当中。爱因斯坦做了一个十年的规划,他认为完全能够在这十年中做到可控核聚变。至于引用,则在下一个五年或者十年。
爱因斯坦到了连云市后提出,相对于核聚变,核裂变要简单很多。核电研究所的相关技术论证工作也在完成,他认为可以在一到两年之内完成一个核裂变反应堆。因为各工厂的废料中本身就含有放射性,同样要面对处理核放射的问题。还不如利用这些核裂变材料发电。
而核电将极大地改善海洋监测站,潜艇,甚至设计中的太空站的能源问题。
新民科学基金已经完成了专家论证工作,只等张春签字了。
张春说这还需要爱因斯坦和核电研究所的人来连云市详谈一次。
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