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农业中华 > 分节阅读 198

分节阅读 198(1/2)

目录

灵敏度,根本不怕这些动物。但是中部地区的猛兽也在进化,野性在增加,而他们需要长时间潜伏在野外。人总难免有精神力不集中的时候,所以对这种武装挂具也开始重视起来。

挂具比衣服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它能够拆卸下来进行人工维护和养护。这是战士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在维护挂具的同时也维护挂在上面的枪支和刀具。

挂具上的零碎的东西也比较多。比如上面安装了磁感应传感器,特别是战士的鞋子上也有这种磁感应强度。如果遇到磁感应变化。它们会报警。

这种情况对外作战没有遇到过,不过对抗演习就遇得多了。因为战士们布置的诡雷可不一定是在地上。树上和头上,那是千奇百怪。时间长了,就想到了这一招,虽然这玩意一直在耳机里很低声的叫唤,但是战士们可以从叫声的强弱里面在区分是否有危险性。

张春和丽质其实也开始用这种挂具。只是比战士们简单一些。

一年一次的征兵开始了,标准提高了一个档次。二星起跳。中部地区年龄放宽到二十五岁。

不过部队复员的年纪也提高了,原本三十五岁就要复员,但是现在普通战士提高到了四十岁。四十岁对于一个战士来说年纪有些大了,但是也正是这些人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班连能够起到核心的作用。

两样一放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要做扩军和做战争准备。

因为电视台每天都在播放一些关于日本。苏联,德国、意大利的新闻和事件。新民报有一些分析文章。学校里老师也在讲解。所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场战争很难避免。

只是这一放大,问题也多了一些出来。

以前都是孩子,说不允许带宠物,那就不带。现在多了很多成年人,他们会和征兵的人辩解说。他们饲养的驯狼非常管用。而且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食物,只需要给它们增加一些肉食就行。完全能够替代侦察兵进行侦查,作为先头部队进行战斗。怎么就不能参军

其实部队也有这种驯狼,只是要求非常严格。数量也不多。

征兵的人说不过。只要也给驯狼制定了标准。达不到标准,灵活性,驯服性,战斗能力不够的就不能带进部队。

于是,张春就看到有些战士喜滋滋地带着自己的宠物进了部队,有些战士抱着自己宠物在那里哭。

还有一些动物,比如一个小伙子带着自己鹰洋洋得意进了部队。他说你没有标准说不能带鹰啊。一些带着比如松鼠之类的小动物,部队也没法阻止,只说,你要是不怕被狼吃掉,你就带吧。

老虎这些猛兽是不能带的,因为部队是一个群体。老虎豹子都有自己的地盘,进了部队就会争斗。征兵的人果断拒绝,比较适合的就是驯狼,因为他们喜欢群体行动,懂得隐蔽和配合作战。

这次征兵导致部队出现了一只驯狼的部队。据说每个连队都有那么几头,没办法还得给这些驯狼的主人给一部分津贴,训练效果非常不错。

虽然放宽了标准。全辖区征兵也只有三十多万人,中部省份占了绝大多数,这就是日常营养,训练,环境磨练的不同导致的结果。同时,部队还是有一些复员的,大多数是因为伤病。

前期在一些省份有低标准征兵的情况,比如西藏和敦煌、朝鲜。这些人进入部队后完成训练大纲非常勉强,所以出现了很多伤病员。这次全部复员了。他们全部分到了中部省份。没办法,学生和士兵都从中部省份抽取,迟早会把这里抽空。所以这些退伍的士兵都补充进来,进了林场和渔业管理所。

而此次征兵,还被女孩子们抗议,说对她们的要求太严,导致女兵的数量远比男兵少。因为女兵要三星级才能当兵。

很多没能被挑上的女孩子,直接撂倒征兵处已经入伍的男兵以示抗议,说是对女人的歧视。

征兵处的人也很尴尬说:“你们不是女人,是女孩子。”

张春一看形势不妙,没选上的女孩子大有找他算账的架势,直接带着丽质和妞妞闪人了。

弄得已经入选的女兵和男兵一片哄笑。

部队的训练大纲张春看过了,很多情况太艰苦,女孩子麻烦事会多一点,确实不太方便。但是到了三星的女孩子已经不是女孩子了,那就是女性暴龙,不让她们入伍,麻烦会很大,征兵处都会被掀飞了。

到了部队,这些女孩子也不会受欺负,恐怕只有她们欺负男兵的份。

第八十三章基因与进化

微生物研究所,他们一直在观察一些微生物在繁殖时的变异情况。

最早是水稻研究所在水稻选育的时候,发现水稻并不是把水稻种类区分开就行了的。因为一些水稻会在第二年发生变异,即便是水肥条件都很好的情况下,也会如此。开始他们以为是杂交而导致的,所以杂交水稻现在成为了水稻所最重要的培育和种植方式。

但是也有死心眼的,水稻所的孔伊宏非要弄出纯种的水稻。他在实验室里对水稻的生长环境做了严格的控制。

但是在一代两代后,水稻还是出现了分化,也就是出现了变异品种。

所以孔伊宏认为控制繁殖的染色体绝大多数可能会自动复制,但是在少数点上会出现一些突变,这是导致植物变异的原因。不过水稻是一种高等的生物,它太复杂了,不好观察。

孔伊宏就转到了微生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水稻白枯叶病的黄单胞菌,结果他发现这种单细胞生物就在极快速的变异,但是只有少数几种才会致病。

这种病菌越是长势好,叶面越是肥硕的水稻,越容易致病,给水稻病虫害防治和高产水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后来他和同事们一起分离出了两种不同的治病病菌种群,一种是白枯叶病菌就是黄单胞菌,一种是条斑病菌被命名为黄黄单胞菌。他们发现这两大种群不管怎样变异,其中的一种化合物是不变的。他们研制出了检测的试剂,用以区分两种不同病菌。进而推断出,有些导致变异的化合物可以通过遗传而传给下一代,这就是基因。

但是另外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导致水稻的黑条矮缩病的竟然能够通过细菌筛选,也就是说,致病物可能不仅有细胞,而是介乎细菌和化合物之间的致病病毒。

这和医学院对于麻疹和疱疹的致病病毒研究算是殊途同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