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59(2/2)
“薛瑄的案子本官还没有细查,不过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贺氏的家人很可能确实行贿了一笔银子。”
李云天清楚王振的心思,是不想薛瑄逃脱了这次事件的牵连,因此沉吟了一下后说道,“薛瑄乃朝堂清流名士,即便他不屑于收受那些贿赂,但其家人或者下人是否打着他的旗号行不法之事,这就需要仔细查证了。”
“对,这件事情必须仔细查证,事关大明清流们的颜面可不能小觑之。”王振闻言顿时眼前一亮,李云天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却已经清楚了李云天的用意,连连点着头。
正如李云天所说的那样,薛瑄是大明朝堂上的清流名士,可谓清流三杰之一,为人正直廉洁,用受贿来给其定罪很显然有些牵强,势必引发朝堂上文武大臣的反对。
别看薛瑄的案子好像只是涉及到了文官集团,勋贵集团也在暗中关注着这起案子,他们固然希望文官集团受到打击,但倘若内廷随随便便就能给一名京城大部院的堂官定罪,那样就会使得勋贵集团感到唇亡齿寒,势必会介入以限制内廷的势力,各大势力之间的平衡才是王道。
所谓的清流三杰,指的是朝廷中三位正直廉洁、不畏强权的言官,分别是翰林侍讲琉球、大理寺左少卿薛瑄以及国子监祭酒李清正。
三人中,李清正最有盛名,资历也最高,当年一道上疏“气”死了洪熙皇帝,如果不是李云天求情早就被喀嚓了脑袋,尔后在交趾立下了大功,被调来京城任职,后来成为了国子监的祭酒,堪称大明朝堂清流之首,桃李满天下。
因此,对付薛瑄这样的清流,受贿的罪名就显得苍白无力,要知道像薛瑄这个级别的清流们一心想要名留青史,早就视金钱如粪土。
故而如果从薛瑄的家人或者下人入手的话,那么就会使得受贿案的案情简单了许多,朝堂上的文武大员也都能接受。
而按照大明律例,薛瑄由于驭下不严是要受到牵连的,这样一来照样难逃牢狱之灾。
王振肯定希望径直给薛瑄安插一个受贿的名声,可主审官是李云天而不是他,李云天身为与文官集团有着不少交情的亲王肯定不会这样做,否则名声可就全毁了。
其实,王振现在心中也有些不想杀了薛瑄,当薛瑄被抓进诏狱后不少朝廷大员前来向王振求情,而且家中的一个伺候他多年的老仆竟然为之流泪,这使得王振感到了不小的压力。
可薛瑄的案子已经事关内廷和文官集团的利益之争,又通报了正统帝故而王振即便是想停也听不下来,唯有硬着头皮把这件事情给做下去。
如今李云天有了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件事情,王振心中自然会同意,这样一来既打击文官集团,同时又不会使得他在朝堂上太过被动。
而根据史料的记载,薛瑄下狱后确实有不少人为之向其求情,其中包括不少投靠王振的人,有人劝王振“人言薛某狱实冤,若决此人,皆谓不能容贤”。
这意味着外界都认为薛瑄是冤狱,如果杀了他的话就会受到天下士人的鄙夷和敌视,这可不是王振想要的结果,故而本来判处死刑的薛瑄得以幸免。
第1246章按部就班
王振离开李云天公房的时候笑容满面,他的怀里揣着岳氏的“口供”,回到休息的地方后就让人当着他的面给烧了。
通过与李云天的这次接触,王振可谓收获良多,不仅解决了王山惹下的麻烦,而且还有了妥善处置薛瑄的办法,等贺氏和薛瑄的案子一结束他就可以回宫向正统帝复旨。
如果早知道李云天如此识大体的话,王振也就不会让王山狼狈地离开京城去南京,使得自己和王山都虚惊一场。
“公公,看来你和忠王爷相谈甚欢呀。”毛贵见王振的心情变得舒畅,于是烧完了岳氏的口供后笑着说道,虽然他不知道他烧的纸上写了什么,不过想来对王振不利,王振这才把它们给烧了。
“如果朝中的那些大臣们都像忠王爷那样明事理的话,咱们大明早就繁荣昌盛了,不会有那么多的恩怨纠葛。”王振端起茶杯品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说道。
“恭喜公公,完成了皇上交待的差事。”听闻此言,毛贵确定王振已经与李云天在贺氏和薛瑄的案子上达成了共识,于是笑着躬身向王振拱手道喜。
“对了,李清正那老匹夫的罪行收集得如何了”王振的双目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与李云天合作实在是太畅快了,怪不得李云天能获得洪熙帝、宣德帝和张氏太皇太后的厚爱,随后他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恨恨地说道。
“公公,小的们四处查探,不过那老匹夫平常行事谨慎,一时间小的们很难发现他的罪行。”毛贵闻言脸上流露出一丝苦笑,沉声回答。
本来,李清正在国子监一心做学,与王振本没有什么交集,可是一个多月前王振奉旨去了一趟国子监,结果被李时勉给得罪了。
李清正执掌国子监后感到国子监里有不少弊端,故而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后想对国子监进行革新,因此上报给了正统帝。
由于国子监是大明的太学,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皇家学院,故而正统帝对此事非常重视,下旨让王振去国子监实地查看,毕竟王振是教书先生出身,也曾经寒窗苦读。
如果搁在别的衙门,衙门里的官员肯定热情招待,又是奉承又是贿赂,先不说王振这次是代正统帝而来,单单王振手里握着国子监革新的否决权这一点儿,大家都不敢怠慢了王振。
可惜的是李清正为人正直,从不做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不行贿不送礼,更不谄媚,只是依照定制接待王振,这使得王振心怀不满,认为李清正是看不起他,因此想要给李清正一个教训。
其实,王振最讨厌的就是李清正这样的清流,不仅是个不懂得变通的榆木脑袋,更重要的是还老是不知死活地坏别人的好事。
王振如今刚刚执掌司礼监,面对着来自司礼监内部和外界的挑战,正是需要立威的时候,故而准备给朝中的文武百官一个厉害尝尝,把朝廷的清流三杰都给除了,这样他的耳边势必少了很多烦人的聒噪。
可惜的是,清流三杰为官廉洁,办案公正,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