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国色江山 > 分节阅读 103

分节阅读 103(1/2)

目录

56门长管铜炮的500吨级盖伦船,而是得到一个极具商业天赋却多年怀才不遇的大才”

“此人就是今天一早到来的宁波举人冯升泰冯鹏飞有了他的辅助,今后我不用再为海贸耗费宝贵的时间了,也不用每次交易前前后后都要关起门来算上一个晚上的明细账,可喜可贺啊”

小影若有所思地微微颔首,徐拂露出会心的微笑,如烟和柳丫头还在想冯升泰是何方神圣

年纪最小的顾媚脆生生地问道:“难道一个冯先生,能比几百万两银子和两艘大战船更重要”

朱道临郑重地点点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包括人也是如此,但在我心里,有些人是无价的,比如冯先生,比如孟山大哥,再多银子也无法衡量他们的价值,哪怕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拿他们任何一个去换”

“还有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心头肉,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亲人,所以哪怕要我的命,我也不会让你们任何一个离开我。”

“夫君”

许佛和如烟感动不已,小影悄悄握紧了小拳头,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自己的丈夫多分担一些。

最容易动感情的柳如是和顾媚已经感动得流泪,站起来走到朱道临身边,一左一右抱住朱道临的脖子,久久不舍得松开。

s:第三更送上

这是月票满60票的加更,小火继续求订阅、打赏和月票支持另外,大神之光貌似开启了,貌似有小火开书到现在一直在追的书友,请大家去领一下大神之光,麻烦您了未完待续。。

第一七五章任重而道远

入夜,朱道临在明亮的烛光下审核刚送来不久的北固山筑城图,用铅笔记下自己觉得尚需改进的地方,小影和如烟在边上对照朱道临带回来的编织书籍织毛衣,不时腾出手来为朱道临斟茶。

由于朱道临已将此次带回来的3,500套马车轮轴送到了铁器工坊下属的马车分厂,数十大箱玻璃则交给了赵训庭。

500箱肥皂、50大箱日用百货和8台碾米机,分别发给应昌培和严义和,300箱肥皂和5,000套教材交给紫阳观,50吨h90黄铜板、320吨紫铜运回东院后方的印刷作坊仓库妥善收藏,200把唐刀和剩下的教材以及贵重首饰也都收进朱道临自己的后书房。

所以,如今的他不需要再为码头仓库里的其他货物操心,能够集中精力规划其余急需开展的事务。

朱道临复核完固山铁城的设计图纸,觉得很有必要成立属于自己的高水平幕僚班子。

在幕僚班子之下,设置负责管理麾下所有产业的监督策划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安全保障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只有这样,自己的工商业帝国才能科学高效地发展壮大。

否则,很可能会产生诸多遗漏和隐患,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混乱和倒退。

可如此一来,朱道临手下的人才更不够用了。

更加要命的是,至今为止,朱道临还没遇到一个拥有全局统筹能力而且信得过的人才,本来太监叔叔吴景贤是最理想的人选,可吴景贤已经接任南京镇守太监,回来之后恐怕比自己还要忙。哪里有精力和时间兼顾自己这边

朱道临越想越觉得艰难,越想压力就越大,好不容易生出的喜悦之情瞬间烟消云散,发现万里征程才刚刚开始,还没走出几步呢

“禀老爷,杨大哥急报。吴公公的船刚靠上码头。”府中丫鬟的声音在门外传来。

朱道临立即站了起来,吩咐小影通知厨房做菜,然后匆匆来到前面的正堂,询问师弟杨大鼎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得知只有一艘船120余名官兵后,朱道临立即吩咐尽快做130人的饭菜,让小影准备130个红包,每个放进5两银子,然后与杨大鼎一同赶往西面码头,把精神很好的吴公公和百余护送官兵接回自己院子。

杨大鼎和顾管家托着装有130个大红包的托盘赶往前院。给护送吴公公来回的官兵们分发下去,立即惹来阵阵欢快地笑声和感激地致谢声。

这5两银子对于富裕人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大明朝每月只能拿到12两银子军饷的士卒来说,已经是他们两个半月至五个月的军饷总和了。

正堂侧后的洗漱间里,朱道临亲自为吴景贤端来热水、毛巾和漱口水,服侍他洗漱完毕,一同回到茶室喝茶。

“好茶啊喝惯了你送的铁观音之后,再喝别的茶似乎没了味道。”吴景贤欣慰地笑道。感觉眼前的朱道临越来越像自己的亲侄子。

朱道临再给他斟上一杯,劝道:“好喝也别喝得太多。否则等会儿吃饭没胃口,说到吃饭我记起来了,紫阳观酒坊酿制的紫阳大曲挺不错的,等会儿你老品尝一下,如果觉得好喝,回头我给你送几坛过去。”

吴景贤欣然点头:“一走两个多月。没想到你这儿变化如此之大,特别是上元码头,差点儿都不敢认了,完全可以称之为大港口,等忙完这段时间。我抽个白天去好好看看。”

“今晚不住这儿啊”朱道临有点意外。

吴景贤摇了摇头:“吃饱喝足就坐船回去,从三山门水关进城,明天还有不少事,耽误不得,你的任命文书在大箱子底下,明天下午我亲自带着皇帝的仪仗来给你宣旨。”

朱道临笑着问道:“有没有锦衣亲兵随驾”

“肯定要有的,这是规矩。”吴景贤再次端起茶杯。

朱道临想了想,把组建幕僚班子的设想和遇到的人才短缺难题如实相告,最后颇为气馁地感叹道:

“缺少幕僚也就算了,最难受的是,由于东林党人使坏,方圆百里内的教书先生都不敢来紫阳书院和我的武馆,害得我那百余名师兄弟不得不放下医学的功课,每天泡在书院里教授那4,000名孩子。”

“还好,阮大钺投靠过来了,估计他能在一个月内召来百十个和他遭遇相似的斯文败类,紫阳书院会慢慢走上正轨,可是我担任山长的紫阳武馆还是那么惨,诺大个紫阳观竟然没有一个了解格物和化学等学科的师兄弟,这些功课需要我来给弟子们传授,累倒是不累,可费时间啊”

吴景沉思片刻:“你知道这五年来,中都凤阳有多少内侍因为魏公公一案的连累,被发配到凤阳皇陵等死吗”

朱道临愣了:“很多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