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国色江山 > 分节阅读 129

分节阅读 129(1/2)

目录

了荒野地,所有车辆人员尽数离开,赶回去吃饭填肚子,满腹疑惑的段德铭最后一个离开留下的朱道临,驾驶大切诺基缓缓返回南面的农机厂。

段德铭开出一公里之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自己这几天在朱道临的忽悠下,好像也有点儿不正常了。

于是他缓缓刹住汽车顺手熄火,钻出车厢走到车后,遥望星月朗照下的那堆集装箱,从头到尾将三天来的经历回忆一遍,再结合朱道临的话反复分析,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想不明白,朱道临到底会用什么方法,调来什么样的车队,把97个满载1,500多吨陈年大米和12,000燧发枪、150门锻造钢炮以及诸多零配件的集装箱运走。

朱道临眼神很好,远远看到段德铭站在汽车屁股后面,默默吸烟张望不愿离去。

考虑片刻,朱道临忍不住笑了,他非常熟悉段德铭坦率耿直的性格,知道他既然离开了,短时间内就不会回来,要回来也是吃饱喝足之后回来看自己的热闹,所以也不去管他,优哉游哉地围着装满先进燧发枪和优质火炮的集装箱慢慢转悠。

段德铭等了半个小时,也苦苦思索了半个小时,仍然不见一辆车到来运走哪怕一个集装箱,心里更加怀疑朱道临是不是疯了

反复考虑过后,失去耐心的段德铭毅然决定:先回去吃饭,然后好好洗个澡,完了再慢慢开车过来,看看朱道临这个狗日的玩什么花招

凌晨一点,段德铭开车赶到小桥北面3公里的荒野地,震惊地发现97个集装箱和好兄弟朱道临已经无影无踪。

段德铭急忙跳下车四处张望,四处查看,哪还有朱道临和集装箱的影子惊得他下巴差点掉下来,揪着脑袋上油光铮亮的头发,原地转了几个圈还是想不明白,朱道临和97个满载集装箱怎么能在短短2两小时内离开的未完待续。。

第二二八章江南时报

六月初十,江南时报的头版头条消息再次引发金陵城一片轰动,“黄河决堤,一片汪洋,百万灾民滚滚南下”加黑加粗的标题,瞬间夺走无数人的眼球,1,000份免费散发的报纸不到半个时辰,即被各大商铺、牙行和饭庄酒肆抢夺一空。

江南时报于崇祯五年六月初二创刊发行,每五日发行一期,首期头版头条的大新闻“新军威武”描述了新军大阅盛况,至今仍为金陵各界文人和广大市民津津乐道,江南时报因此名声鹊起,短短数日就创下令人惊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普通民众眼里,属于新生事物的江南时报非常新鲜,令人好奇,金陵城里城外和大江南北近期内发生的大小事情,报纸上都会详细记载,重要消息后面还会附上一段简短短评论,令人耳目一新,没事的时候凑在一起听识字的人朗读,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遗憾的是,这份报纸前十期为免费散发,之后就要十文铜板一份,让希望能够获得报纸的绝大多数民众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在各界文人特别是官员们眼里,这份横空出世的江南时报所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刊登其上的所有消息。

江南时报发行到第三期的时候,金陵城中所有关心天下大事、关心官场和民生动态的文人都坐不住了,不管是官场各派势力,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楚翘,都对江南时报这一新鲜事物及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展开讨论,对其蕴含的政治目的和潜在的意义,进行反复探讨。深入探究。

六月十四日中午,皇城东南方的户部尚书公事房里茶香四溢,身穿二品官服的郑三俊和九位五品以上官员围坐在宽大的公事房里,商议如何应对陆续抵达大江北岸的成千上万灾民,并对江南时报初十日发行的第三期报纸和针对百万难民增加发行的江南时报特刊展开分析。

半个多时辰的紧张讨论过后,十名东林党干将形成统一思想。就如何应对滚滚南下的百万灾民达成共识,确定“静观其变、顺其自然”的鸵鸟之策,上至官居二品的户部尚书郑三俊,下至五品官阶的礼部郎中魏伯贤,似乎都松了口气,众人的注意力随即转移到茶几上的两份报纸上。

今日一早发行的江南时报特刊令人有些意外,细观之后发现,所谓特刊仍旧坚持粗鄙直白的行文风格,第四版仍旧以表格方式。刊登三日来十二种粮食肉类布匹食盐的价格,以及推销各种商品器物的充满铜臭的“广而告之”,可其余三大版面全是对愈演愈烈的“难民潮”进行报道。

“灾民所过之处,各地城池紧闭城门,绝望灾民哭嚎震天”、“田间稻谷、路边树皮草根,均被数十万饥饿灾民吞噬一空”等等消息非常详细,令人触目惊心,整个金陵城都因为这份特刊的突然发行陷入恐慌之中。

郑三俊在与会者的担忧目光中。捡起茶几上的第三期江南时报,非常客观地进行评论:

“实话实说。本官对这张开历史先河的江南时报非常欣赏,抛开各自立场不提,各种消息还是比较真实的,至今为止,三期报纸一份特刊,均是就事论事。涉及广泛,尚未指名道姓攻击某个衙门某个官员。”

“更为难得的是,该报采用新颖的四开四版格式,印刷相当精美,字迹非常清晰。无论大小字体的精确排列,还是分门别类的独特版式,都令人禁不住为之拍案叫绝啊”

“诸位,本官近日一直在想,我东林党人历来引领风气之先,敢为天下所不为,可谓人才济济,俊杰辈出,为何至今无人想到办一份如同江南时报的刊物呢”

“如此看来,江南时报的社长兼主编,曾经如同过街老鼠般的儒林败类阮大钺,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啊”

众官僚羞愧不已,看着郑三俊手中频频晃动的报纸无言以对。

兵部侍郎翟凤冲略微犹豫,捡起身边茶几上的特刊,指着精美的报头图案和加粗加黑的头条标题侃侃而谈:

“本官问过座下几位擅长印刷与制图的下属,得知这份报纸的所有文字不是雕版印制,而是采用一种非常精密、非常快捷的活字排版印刷方式。”

“活字印刷其实早在唐宋年间就已出现,但数百年来从未有人能够解决活字的选料、雕刻、油墨等难题,因而始终无法获得满意效果,反而是历经千年的雕版印刷技术日益精湛,但在印刷速度上无法与活字印刷相媲美,又因雕版时间过长,人工和用料无法节省,导致印制成本居高不下。”

“本官和座下几位专才反复讨论,认为江南时报拥有一套极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机器,他们已经解决活字的选料与铸造难题,否则不可能印制出如此清晰的报纸,而且速度奇快,每五日便发行上千份。”

满堂官僚恍然大悟,纷纷出言附和,热烈讨论如何弄回这种极为先进的机器,迅速将舆论控制权牢牢抓在手里。

新任应天府尹王道直慷慨直言:“半年之前,大明天下的书籍印制发行,基本掌握在江南各大世家手中,自从紫阳观那个年轻道士从海外某个神秘之地,引入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精美书籍之后,江南各大世家的印刷作坊与诸多小型作坊深受冲击,繁华的宁绍、富阳、苏州和松江等地大小印刷作坊接连倒闭,若不尽快加以改变,前景堪忧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