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暗黑大宋 > 分节阅读 70

分节阅读 70(2/2)

目录

然而嘴上却说:“司马公指教得是。”

“那个妇人告发的勒索是谓何故”

“这个,晚生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第一次乃是薛公主持陕西转运,狙击青盐,可是这个不大好查。”

司马光额首,利益太大了,确实不大好动。

“因此程公利用黑蜂盗为借口,盘查私盐,诸大户害怕,于是拿出钱帛,望程公高抬贵手放过他们。然后程公用它们修葺州学,兴修道路。今年那件凶杀案,牛家也隐约参加,可若查未必能找到证据,不查又不好,于是将牛员外喊来责问。牛员外为求抵罪,又捐了三万贯,程公用于赈济贫民了。”

朱欢献出的那一万两千贯只能神会,不能言传。

司马光想了一会,这事儿有些难办,是一次机会,但程勘没有装腰包,那么弹劾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他想了一会说道:“好好读书,某听闻你是烈士子弟”

“是,家父是保捷军十将,在抵抗西夏人越境抄掠时牺牲。”

“陕西子民苦了。”

是苦了,可司马光话中有话,王巨不能作声了。

“好好读书吧,省试快了,大约正月初七就开始。”

“谢过司马公教诲。”

王巨对司马光看法有点儿不大好,尽管他修了资治通鉴,不过表面上的尊敬得保持的。

所以一直很礼貌,这让司马光感观不错,语气再次变得温柔:“那就去吧,不打扰你苦读了。”

王巨要辞别,司马光又补充了一句:“对了,王巨,元旦时可以抽空拜访一下吕微仲。”

“谢。”

王巨离开,司马光继续在苦想,想不出好办法,可能曲解哪。

于是写下一篇奏折。

不管怎么说,程勘这个捐献是不正当的,不然人家为何跑到京城来申冤

边境以维稳为要任,难道程勘不知道吗

若是没有这些勒索,丁牛两家财产不受损失,何故做贼,这是程勘逼良为贼

反正人嘴两块皮,调过来一种说法,调过去一种说法。而且玩这个,乃是司马光最拿手的好戏。

再引经据典,一篇花团簇簇,论证有力的劄子出来了。

这个眼药上得不轻

新年眨眼到来。

几人都在苦读,包括张得胜。

其实程勘提前举行科闱,若非王巨赖上了小苏与老苏,对王巨帮助作用不大,相反的,对几名延州举子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不过王巨却在初二出去了一趟,先是拜访了老苏。

老人家身体不大好了,若没错,熬不过今年。

得来感谢一下。

王巨来,能说是受教吧,虽然他有些思想也启发了老苏与小苏,不过他们两人都是官员了,学问对他们的帮助仅仅是锦上添花之功,况且他们本身就有学问,王巨只能添一朵肉眼都看不到的小花朵朵。

可是老苏与小苏有些释疑,却对王巨产生了极大的受益。

三人说了一会儿话,王巨这才离开,又去了吕大防府上。

吕大防在京城担任监察御史里行,他是知道的,但关中四吕当中,吕大防与吕大忠兄弟不能称为张载的学生,顶多象王巨与小苏一样,有过一些学术交流,就算吕家老三吕大钧也只能称为张载半个门生。

因此才有了这句话,张载倡道于关中,寂寥无有和者,吕大钧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

是同年好友,因为张载有学问,吕大钧才执弟子礼的。

直到吕家老四吕大临,那才算是张载的门生。

所以若司马光不提,王巨也未打算去吕府登门拜见。

然而这次相见十分愉快,听说王巨来了,吕大防立即命下人打开半个中门,虽只开半门,但本人却迎到门前。

还没有等王巨说话呢,吕大防便说道:“王巨,为何今天才来某府”

“晚生正在苦读呢。”

“应当的,张子厚前段时间还写了一封信给某,让某在京城关照你。”

“恩师对晚生恩德如山。”

“你啊,你恩师就怕你这个性子,”吕大防哈哈乐道,这小子好哪,到那一处,那一处都多少有些热闹。

“进来吧。”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

张载说关照,那是客气话,如何关照难不成自己对冯京说,你想办法给王巨作一个弊吧,还不得给冯京喷死。

不过吕大防也传授了一些考场注意的细则。

帮助作用不大,不过是好心一片。

随后王巨回去,这才闭门苦读,仅是吩咐全二长与陆平带着弟弟妹妹出去转一转。毕竟大过年的,开封热闹非凡,他们岁数还小,不能关在客栈里。

初六到了,两万多名来自各地的举子,一起来到国子监

s:四天传了十五更,只码了六更。哭求收藏,各种票。

第一二一章省试

李万元也订了亲,正月初一要拜未来岳家的年。

初二便骑马匆匆赶向京城。

但他马骑得不熟,快不起来,尽管从延州到开封为军事运输修建了大道,但赶到京城也初七了。

来到了大盛客栈,王储说道:“省试开始了,大哥已进了国子监。”

“这么快”

今年是有点快,不但省试快,后面殿试也快,二月初就开始了殿试。

李万元又来到国子监。

国子监外面布满了兵士,身穿整齐的铠甲,或手持长枪,或腰佩提刀,不知凡几。

李万元看了看,一缩头就跑回来了,可莫要弄出误会啊。

不过来了,那就到处转一转吧。反正因为一个细盐,李家这两年辰光越来越好,若是竹纸销路好,那么情况会更好,不在乎钱。

不但他转,还带着王储与二妞转。

王巨却在里面考试了。

题目出来后,王巨讶然。

巧了,也是三道策题,一道经务,两道时务。只不过与程勘相反的,经务在前,时务在后。

实际也不稀奇,宋朝科举一直在变,早期甚至得考三十场,或者考十五场,或者考七场。直接范仲淹才定下来,三场,先策,次考论,再考诗赋帖经墨义。

然后到了王安石再一变,罢诗赋帖经墨义,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第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