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2(1/2)
知道多少人家漂之一空,家破人亡。但只是灾难级的决堤,还不是史诗级的决堤,史诗级的在后面,庆历八年,澶州商胡埽决堤,这次更严重,大水一下子漫过大半个大名府,与卫河汇合,又回天津来了。
决堤了,那就得治,可怎么治,却发生了冲突,贾昌朝建议恢复故道,将商胡埽重新堵起来。丁度认为当学习王景,看河水流向,再决定动手。这个想法也不错,可古今往来有多少王景,在古代论水利,王景那是排在前十位的,当时宋朝有这个能人么这一争议,就是三年,黄河又在郭固口决堤了。朝廷立即派人合龙,可是合龙后的水道淤泥泥沙越积越多,随时还有再次决堤的可能。
这就不能再拖了,于是李仲昌上书,六塔河出来了,将清丰县境内的六塔河挖深,它不出海,但可以用来分水,同时也能约束黄河自故道入海。
欧阳修怎么琢磨怎么不对,于是他翻看了许多资料,上了一本,说了三条。
贾昌朝的恢复故道,那是不可能了,因为河道里泥沙太多,就是将黄河束住,还是地上河,还会随时决堤。
丁度的从长计议也不错,可你得计啊,这么久了,你的计在哪里
六塔河更是白痴计划,小小的六塔河如何能让黄河分水现在黄河远比后世黄河流量更大,那是每秒钟可能产生几千立方米的流量,一个小时就可能有一百万方立米。那么一天下来呢,一个月下来呢所以六塔河担负不了这个任务,一旦水势大,河水必然倒灌,那个危害更大。
但没人听他的,然后赵祯发疯,说曹皇后要害他,然后六塔河开始建设,也建好了,那么合龙商胡埽吧。至和三年四月初一,商胡埽合龙,河水导致涌入六塔河,再从六塔河倒灌回来,与黄河主流对冲商胡埽,两水合一,一下子商胡埽又决口了,可怜埽堤上还有数千名民夫与士兵还没有下来呢,一起冲到大水里淹死了。那不是王巨在青溪川的水,虽然当时水势凶猛,却是泄立停,一泄就停这是黄河的水,哪里会停,几千人一个没有活命。
当时宰相是富弼与文彦博,六塔河就是他们批准的,出了这么大事,花了那么多钱,得追究责任哪,两个哥子死活不承认,不能怪俺们,要怪怪皇上,是皇上批准的,俺们只是执行者。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绝世武功,名叫乾坤大挪移,狄青悲催了。大家一起倒狄,于是忘记六塔河了。
黄河也郁闷哪,这些小蚂蚁们不是挺能折腾吗,怎么不折腾了,你们不折腾,我自己儿想办法,自己儿分流,一条继续顺北流奔海,还有一条顺着黄河故道,也就是李景改河道前的那个山东故道入海,嘉佑五年,韩贽一看这样也不错,是你老人家自己选的,那么就这样吧,凿二股河,从此固定黄河。
但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
没有
因此那天王巨与章楶就顺便谈到了黄河,只说了几句话,黄河两流,故道那一流本来河道又浅又小,现在黄河泥沙远比古时更多,因此在迅速沉淀之后,这条故道能迅速平塞。没有了这条故道分水,黄河依然会出事。
其二就是那条北道,河北境内,特别是沧州,现在是万湖之国,有许多小湖泊与池塘,因此宋朝只要守住河北中部三关一线,胡人铁骑就难以南下。
然而现在河水北流,水势浩大之时,河水必会冲向所有低洼处,包括天然的,以及为了军事之用人工开挖的所有湖泊池塘沼泽,然后河沙沉淀,这些湖泊池塘一起全部消失。
消失后会产生什么后果从长城岭往东,几百里的防线,一坦平川,铁骑可以任意驰马纵横。
那样,没办法防了。
因为关系到军事,章楶便将王巨这段话记录下来。
记录的还有郑国渠,王巨随便聊着,便聊到了郑国渠,说是若重新修起郑国渠,可得良田几万顷,甚至也能争决其他地区几万顷耕地的灌溉问题。
于是章楶也写在奏子里面。
但这个奏子主要讲的还是黄河淤田以及设泄洪区的事,这两件事几乎一笔带过。
没想到韩琦注意的就是这两件事。
西夏终是皮癣之痛,北方的那个国家才是庞然大物。
他接到章楶奏子后,立即派人下去查看两股黄河,果如王巨所料。请相信,王巨一次没有去过那两支黄河。说明王巨对黄河,或者说对水利比较懂。
但这个黄河很头痛的,得多少人力与物力财力才能修好,况且王巨也没有说什么解决办法。
这次王巨大捷,不过大家都清楚,到此为止了,没有财力支持,根本不能做到扩大战果。韩琦便又想到了郑国渠。
陕西用兵比河北用兵费用更高,主要原因就是运输费用太高了,这个运输主要就是粮草。
正因为这个粮草,都不敢将三军调到前线去。
大顺城之战胜了,这也是侥幸,陕西现在不缺粮,万一遇到了旱灾缺了粮食,恐怕蔡挺与王巨会迎来灭顶之灾了。
因此他又想到了这个郑国渠,然而谁懂
不看这个郑国渠,它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学问。
所以韩琦想让王巨先试一试水,控制规模,节约财帛,就是失败了,问题也不大,权当是积累一次宝贵的经验。
韩琦是这样想的,不过王巨真同意了,那会困难多多。
现在欧阳修提出疑问,韩琦便将那个奏子打开,指着上面关于黄河的那段描述,说道:“永叔,果如那小子所料。”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欧阳修立即严肃地说:“这么说来,他会有好见解。”
“恐怕不能,但大约会提供一个建议。”
“好,就纵容他一回。”
其实王巨那时交谈时,提到的郑国渠也只随便说一说,当初秦国的郑国渠是能灌溉四万顷,但那是秦国,现在宋朝水土恶化严重,根本做不到了。想要做到也行,但得堆金山银山下去,试问国库里有这个金山可以往下堆吗
但就是得到一万顷良田,或者再少一点,五千顷,那也是好的。这五千顷可不是种世衡那个营田,靠天收,一亩一石也有可能,再抛去种籽,只有几斗了。但这五千顷,若成功的话,一年可能增加一百万石以上的粮食。如果再按照王巨在华池推广的那种移载法,那可能是一百五十万石,两百万石,整个泾原、环庆、秦凤三路军士粮食都够了,酿酒的粮食也不存在问题了,用兵成本将会下降一半有余。
韩琦想得好啊,但他有没有想过,若那样,人口继续在增涨又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