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汉箭神 > 分节阅读 94

分节阅读 94(1/2)

目录

的前程,她立刻没了主意,只好向梁啸请教。

梁啸很“勉强”的给她出了个主意:学习。学汉家礼仪,学汉家文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大家闺秀,当得起卫青的贤内助,然后再让卫青正式提亲。至少,这一路上,你不能乱来,要不然卫青就被你全毁了。不仅如此,你还会伤了胎儿。这个孩子如果是个男孩子,将来是要继承卫青的爵位的,你希望是个傻子吗

征贰被梁啸吓得战战兢兢,连声答应。

“大师兄不会害你,你一定要记住大师兄的话。行走坐卧,动静知礼。知道吗”

“知道了。”

“现在回你自己的舱室去,没事不要出来。从现在开始,要学会安静,知道吗”

“哦。”征贰耷拉着脑袋,乖乖的出了门。

听着她像猫一样的脚步声消失在远处,梁啸才松了一口气,拿起桌上的水壶,直接往嘴里倒了一口水。这一通口舌,说得他口干舌燥,费老精神了。两世为人,他都没做过这样难做的工作。

梁啸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刘陵在就好了,征贰最听她的话。这个念头刚闪出来,梁啸就不禁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想什么呢,征贰和卫青多少还有一份可能,自己和刘陵却是完全没希望。就连刘陵本人也清楚,以他现在的身份,就算她自己愿意下嫁,淮南王也不可能答应。

封了侯也许可以,可封侯是那么容易的事么至少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希望。梁啸有点上火,拿起水壶,又往嘴里倒了几口凉水。

第189章移民镇边

刘陵讲完了东冶见闻,默默的闭上了嘴巴,垂着眼睛,静静的等待着。

刘安的脸有点黑,眼中的责备多过喜悦,甚至多了几分愤怒。他看着刘陵费了不少心思绘成的图谱,白晳修长的手指敲击着案面,宛如战马奔驰。刘陵听着听着,突然想起征贰说过的故事,想象起梁啸等人纵马奔驰,卫青从烟尘中伸出手,将征贰拦腰抱起时的情景,不由得痴了。

会不会有一天,梁啸也会骑着马奔驰而来,将我拦腰抱起

“嗯咳”刘安见刘陵脸色不对,不悦的咳嗽了一声。坐在一旁的刘迁偷偷的笑了,见刘安威严的目光扫过去,又连忙收住笑容,扮作严肃的样子。

“陵儿,徙封恐怕不太可能。且不说天子能不能答应,我经营淮南这么多年,岂能说放弃就放弃。再者,就算我愿意吃那样的苦,那些门客愿意吗好容易聚集了三千门客,难道就这样一朝散尽”

刘陵沉吟了片刻。“父王所言甚是。不过,事无预不立。父王做的是大事,岂能有进无退女儿不孝,愿为父王营海外之窟。将来事成,则为女儿的封地,万一不讳,也不失为一避身之所。”

刘安还在犹豫,刘迁却是眼睛一亮,略作沉吟,抢过话头。“父王,儿臣也觉得妹妹所言有理。难得妹妹有这般孝心,父王不如就成全了她。多一个准备总是好的。”

“你懂什么”刘安厉声喝道:“你妹妹若去经营海外,谁来负责长安的事,你吗”

刘迁被训得面红耳赤,一时不该说什么才好。刘陵歪了歪嘴,又道:“父亲,经营海外,也不需要太多时间,长安的事,我暂时还是顾得上的。兄长麾下人才也不少。花点心思,挑几个能够接替我的,等时机成熟,我再从长安抽身也不迟。”

刘迁如释重负。连忙附和。“是啊,是啊,妹妹说得有理,也不急在一时嘛。”

刘安看看这一对儿女,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可惜。你偏偏是个女儿家。若是个男儿,那该多好。”

严助在东瓯的差事办得很顺利。闽越兵退,东瓯得以保全,东瓯王自然是欢喜不禁,对严助一行也是极尽恭敬之能事。不仅严助的行囊又增加了一倍,就连梁啸等人也分到了一点油水。当然,和严助的比起来,那就不值一提了。

俗话说得好,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东瓯王给严助提出了一个难题:内附。

所谓内附,就是去王号,内属汉地。不做王了,我要做大汉的子民。估计东瓯王也是被闽越欺负得惨了,是王国的时候,只能请朝廷调停,如果内附,以后大汉就有保护之责,闽越就不能再欺负他了。

东瓯王很有诚意,不仅主动要求去王号。还要求将人民内迁,不和闽越接壤了,我要搬到内地去,和闽越离得远远的。

这当然是大功一件。可是这件事同样超出了严助的权力范围,他必须向朝廷汇报。内附好说,内迁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东瓯几十万人迁到哪儿去,各种开支又由谁来负责

严助不敢独断,写成奏章,向天子请示。

东冶到长安可不近。一来一去至少要半个月。归心似箭的郎官们见严助迟迟没有动身的意思,私下里不免有些议论。他们都是贴身保护严助的人,大多知道东瓯王要内迁的事,很自然的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这天晚上,几个人围着火炉,喝着酒,闲聊起来。郎官们大多是北方人,很不适应这种湿冷天气,将所有的冬衣都穿在身上,烤着火,还冻得瑟瑟发抖,只能靠喝酒来取暖。

“阿啸,你说说看,如果内迁,会迁到什么地方”李椒拱了拱梁啸的肩膀,大大咧咧的说道。

梁啸拒绝了。“这是朝廷的事,自有天子和大臣们商议,我们怎么能随便议论”

“为什么不能议论”李椒说道:“身为郎官,一旦外放,至少是个县令、县尉,岂能不通政事侍卫天子也好,护送使者出行也好,都是为了增长见闻,为将来做官做准备。唉,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郎官们一边咒骂着这见鬼的天气,一边七嘴八舌的附和着李椒,毫不惭愧的以天下为己任。梁啸被他们的激情感染了,却还是笑道:“你们啊,还是算了吧,心思是好的,可是你们读过几天书骑马射箭,与人厮杀,你们在行,可真要治理政务,还得是严大人那样的读书人。”

“嘿,你这小子,怎么胳膊往外拐”

“实事求是啊。别的不说,让你们看一县的名册,计算钱粮,你们有这耐心吗”

郎官们笑了起来,一个郎官不屑的挥挥手。“那种事,交给读书人做就行了,哪有亲力亲为的。无为而治,你知道什么叫无为而治吗就是我们只管喝酒,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你们说,对不对”

梁啸没有再说。跟这帮粗人讲不出道理来。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至今已经近七十年,不得不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哪里看得出,无为而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了。

见梁啸沉默,郎官们更加得意,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开心。在他们心里,梁啸再聪明,毕竟还是刚刚入职不到半年的小弟弟,和他们比起来,阅历还差得太多。他们说得正开心,严助走了进来,摆了摆手。

郎官们立刻闭上了嘴巴,互相使了个眼色,然后不紧不慢的站了起来。

梁啸也站了起来。

严助走到他们中间,找了个靠火的地方坐下,伸出双手去烤火,慢吞吞的说道:“坐吧。”

郎官们不情不愿的坐下了。有严助在场,他们再也不像刚才那样轻松,一个个像是锯了嘴的葫芦似的,一声不吭,脸上连一点笑纹儿都没有。严助也不理他们,漫不经心地说道:“梁啸,你虽然读书不多,却颇有见地。对东瓯内迁这件事,你是如何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