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6(1/2)
“当时孝文也如陛下这般,不惜成本,命人堵塞决口,数年乃成,耗费钱粮无数。可是这才过了多少年,黄河又一次决口,为什么因为上一次强行堵塞,郁结之气未能散尽。”
天子眼神一凛,有发作之意。“天地郁结之气”
“是的。”田蚡说道:“这可不是臣说的,臣不懂望气。这是臣请教了很多望气者才得出的结论。虽说看似荒悖,可是干系重大,臣不敢欺瞒陛下,昧死敢上,请陛下定夺。”
听说是望气者之说,天子没有再说什么,反倒有些释然。他知道田蚡是什么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不敢如此坚持。对天人感应之说,他不全信,但是也做不到像梁啸那样坚决不信。如果这些话是出于望气者之口,他就更不敢大意了。
天子沉吟良久,示意田蚡可以走了。田蚡躬身再拜,甩着袖子走了,步履轻松。
天子哼了一声,转身叫来了严安、徐乐等人。他对田蚡不怎么相信,要安排自己人去调查。严安等人听了,也面面相觑。如果真是望气者这么说,那郁结之气就只能疏,不能堵,否则劳民伤财,迟早还会决口。
安排完了任务,徐乐等人退下,严安拖在后面,等徐乐等人离开,他又转了回来。
天子看他这副模样,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南越的事,恐怕只能这样了。”
“可是陛下”严安硬着头皮说道:“赵胡刚刚即位,正是攻克南越的好时候。如果时间久了,他坐稳了王位,就不需要朝廷的支持了。到那时候,再想攻取南越,恐怕是难上加难。万一赵胡被逆臣废黜,朝廷又将如何应付”
天子眉头紧皱,沉默不语。严安的话提醒了他,赵胡刚刚即位,这是夺取南越最好的时候。如果放过这个机会,不管是赵胡坐稳了王位,还是被人废了,对朝廷都不是好事。
见天子心动,严安大喜,接着又说道:“陛下,臣在南越时,虽然被南越君臣环绕,不能随意与人接触,却也听到了一些风声。赵家祖孙名义是王,实际上在国内行的都是天子仪仗,他们的眼里根本没有朝廷。赵佗生于中原,知道中原地大物博,非南越可以匹敌,不敢过于放肆,赵胡却是生于南越,不过是坐井观天之徒,他若是被人蛊惑,连这遮掩都不要了”
严安故意停住了,没有再说下去。
天子的眼神变了。严安说得有理。赵佗原本是秦将,他对中原的实力有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一直对中原王朝有足够的尊敬,即使是吕后当政时期,双方闹翻,赵佗称帝,陆贾一到,他也就顺水推舟的取消了帝号。可是赵胡不同,他不知道中原的强大,又少年气盛,万一也要称帝,那可怎么办
现在不取南越,等将来赵胡称帝再取到了那时候,连赵胡这个内应都没有,战事必然更加困难。
见天子沉吟不语,严安知道自己说中了天子的心思,他接着又添了一把火。
“陛下,南越温暖,水道纵横,号为鱼米之乡,如果能夺取南越,将南越的稻米北运,解山东饥荒。失之梁楚,得之南越,又能开疆拓土,扬我国威,也是一举两得啊。”
天子心领神会,莞尔而笑。
第488章心计
天子心潮澎湃,和严安反复讨论,越想越觉得可行。征服南越,不仅可以解决一个隐患,而且能缓解黄河决口带来的粮食和天命双重危机,可以让那些怀疑他的人闭口,一举两得。
一想到那些人对他有满肚子意见却说不出来,天子就有一种恶作剧般的得意。
两人讨论了很久,严安恨不得天子立刻下诏,但天子出于习惯性的谨慎,还是决定再咨询一下其他人,特别是老臣窦婴。
窦婴复出数月,勤勉有加,提了不少好建议。窦家、陈家子氏纷纷离京,赴各地游历,长安城的治安也有所好转,让原本颇有微词的丞相田蚡也只能闭嘴。窦婴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他支持天子,天子当然也要给他面子。
窦婴入宫之前,天子先叫来了主父偃和徐乐。主父偃和徐乐都是聪明人,他们走的时候,就发现严安落在后面,现在天子又突然叫他们回来,自然是严安私下里又有了提议,天子这让他们回来参议。这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严安的小心机却暴露无遗,让他们多少有些不舒服。
主父偃尤其如此。
主父偃与严安同为齐国临淄人,原本应该很亲近,可是严安没有推荐主父偃,反而是徐乐抓住机会,在天子面前推荐了主父偃,主父偃知道之后,感激徐乐的同时,心里对严安也有不小怨言。此刻见严安耍心小机,他更加不爽。
听完严安的建议,主父偃就有了主意。不过他没有露出任何动静,只是静静地听着。
天子首先把目光投向主父偃,见主父偃没动静,多少有些失望,随即又把目光转向徐乐。徐乐皱着眉,显得很为难。见天子看过来,他吁了一口气,微微欠身。
“陛下。臣以为不妥。”
天子目光扫过严安,严安立刻挺直了身子,如同准备上阵的勇士。天子轻笑一声:“无妨,徐君直言当面。请你们来。就是互相探讨,以免有偏听之失。”
严安嘴角轻挑,难抑心中的喜悦。天子这句话听起来没什么,实际上已经给他们之间的功劳定了性。他是首倡者,其他人都是查漏补阙的咨询者。
“东郡黄河决口。这是已成事实,陛下为万民之父母,此刻当以民生为念,发兵攻击南越,岂不是不恤民力虽说南越之米可以被梁楚之失,可能不能攻取南越,尚未可知,万一兵战不利,岂不是雪上加霜”
天子轻轻地点点头。“徐君所言,也是至理。严君。你以为如何”
严安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抗声道:“陛下,臣以为,徐君所言诚为老成之见,却略嫌保守。若是平时,这自然是无可挑剔,可是就目前而言,却有贻误战机之嫌。”
严安与天子讨论时就考虑过这些问题,此刻严安胸有成竹。侃侃而谈。
“征讨南越,最大的问题是大军调度。如今两路大军已经就位,战与不战,都无须动摇梁楚。进。可以攻克南越,以南越之米解决梁楚之荒,退,则一无所知,白白浪费粮饷。撤军时经过梁楚,粮饷何出”
徐乐眉头紧皱。沉默不语。
“御史大夫韩安国所统之军,以江淮健儿为主。如果此时撤军,他们就算回到家乡,也无地可耕,只能坐等朝廷抚恤。这些人轻悍好斗,万一抚恤不及时,反而容易引起民变。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征讨南越。有军功可立,有战利品可得,岂不是一举两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