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5(2/2)
梁啸毫无愧色,不紧不慢的说道:“当尧之时,天下洪水汤汤,鲧禹父子相继,不过二十余年便竟全功。如今不过是山东出现小范围的洪水,诸君何以觉得不可治”
众人愕然,一时无言以对。没错,这场洪水比尧时那场遍布天下的大洪水小多了,为什么不能治
天子心中大喜,险些笑出声来。梁啸一句话解开了他的两个心结。一是眼前的现实问题:黄河的问题来源已久,不是一时半刻之间就能解决的。二是政治舆论,既然上古的圣君尧在位的时候都能生洪水,为什么我在位的时候就不能有洪水如果说出现灾异就是在位之君失德,那尧岂不是更失德
眼前这些人啊,都为尊者讳,不敢说。他们不是不知道尧时的洪水,而是碍于尧的圣人之名,不敢拿那件事来比较。唯独梁啸这种不在乎神圣的人,才会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句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肯说的事揭露在所有人面前。
有时候,还是梁啸这种无所畏惧的武夫能做事。也正因为如此,董仲舒虽然学富五车,在梁啸面前却不堪一击。
天子强忍着笑,摆摆手。“那也不能坐视河水横流,山东百姓流离失所吧”
“陛下,可以安排移民,将受灾地区的百姓分批徙往周边诸郡就食,由沿途郡县提供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特别是江南,据臣所知,不论是会稽还是豫章,抑或是江夏、长沙,都有不少可供开垦的土地,就是长安附近也有上林苑嘛。历代先帝都有开上林苑供无地贫地耕种的先例,陛下何不效仿”
上林苑是天子御苑,普通百姓不得擅入。天子扩建上林苑的时候,就曾经引起不少非议。如果在此之前数年提议开放上林苑,天子肯定不愿意听。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他已经焦头烂额,只要能缓解山东水灾引起的舆情,别说上林苑,就算把长安周边其他的苑囿都开放,他都不会反对。
更何况长安附近的流民毕竟有限,大量的流民会就近安置,开放上林苑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的损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天子连连点头,虽然还没有说,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同意梁啸的建议。
“如此一来,各郡县要支出大量的粮赋,朝廷恐怕拿不出更多的钱粮来支持出征了。”
“是的,所以要请二位君侯想想办法,如何才能以战养战,甚至捞上一笔,补点缺口。”
“这怎么可能”曹时哑然失笑,话说了一半,他又咽了回去。别说不可能,眼前这位冠军侯梁啸就是成功的案例。他当年出使西域的时候中有十来人,愣是拖得西部匈奴元气大伤,自己还赚了一个大宛公主。如果他现在说不可能,那天子可能就要换人了。
他偷偷地看了天子一眼,果然正好撞上天子充满期望的目光。曹时无奈,只得强笑道:“还请君侯多多指教,如何才能以战养战”
梁啸笑了。“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君侯,不仅是我,还有很多人能给你建议。除了你身边的长平侯之外,御史大夫韩公,郎中令李将军,镇守北疆的程将军,他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匈奴人并没有那么可怕,上有陛下调度,下有将士用命,我军完全可以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天子眉梢一动,立刻明白了梁啸的意思,不动声色的笑了笑。看这情形,不派李广出征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只用集中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实现梁啸所说的以战养战,从匈奴人身上捞点好处,补补山东大水带来的缺口。以曹时的能力恐怕不足以支撑这一场关系重大的战事,至少他没有足够的信心。
梁啸一到,快刀斩乱麻的解决了天子的犹豫。
其实在此之前,两种不同的意见已经僵持了很久,天子心中也有了基本的决定,只是需要一个有足够份量的人来表态支持。而梁啸就很好的承担了这个重任。同样的话,在别人嘴中说出来,可能就没有他说出来那么可信。比如以战养战,曹时、卫青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就连李广也未必有这样的自信。
解决了流民安置问题,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怎么才能以战养战,尽可能减少朝廷的负担。
梁啸建议,先派人出使西羌,行连横合纵之策,分化羌人内部,再用重兵出击,一举歼灭那些一心要与匈奴人联合的羌人部落,恩威并施,稳住羌中。与此同时,派精锐骑兵出武威,主动出击,深入匈奴人的腹地,打乱匈奴人的部署。
经过几位大臣反复商议,天子最后做出决定,由曹时、卫青统三万步骑出陇右威慑羌人,由李广、梁啸统两万精锐骑兵出武威,奔袭匈奴人。
众人赞同,唯独梁啸提出了两个异议:一,他推荐大行令王恢代替自己随李广出击;其次,将李广部的两万骑精减为一万人,一人双马甚至三马,减下来的一万人充当步卒,转到平阳侯曹时麾下,以保证对羌人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天子不解。“那你呢”
梁啸躬身道:“陛下,臣愿意与韩公一起,留在陛下身边,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补刀。”说着,他竖起手掌,做了个砍人的手势。
天子忍俊不禁,点头答应。“也好,有你和韩公留守,就算有什么意外,也足以应付了。”
第555章死士
大行令王又惊又喜。
他不是没有请求出战,但天子一直没有答应。当时是计划一路出兵,有曹时、卫青两个天子亲信为将,根本不需要其他人,连名将李广都没有机会。现在不同了,梁啸建议分兵出击,不仅李广有了机会,他王恢也有了机会。
王恢很意外。李广和梁啸关系亲近,梁啸推荐他很正常。可是他王恢和梁啸的关系却限于公事,私下里的接触非常有限,梁啸推荐他出征,而且是代替他自己的位置,这让王恢很感激。
这也让众人看到了梁啸的沉稳持重。他留守后方并不是想偷懒,而是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万一前线不利,或者其他方向,比如南越,出了问题,他和韩安国就可以出击,朝廷不至于无人可用。
原本觉得梁啸有些冲动轻率的人,现在也放心了不少。至少梁啸不是那种为了立功不顾一切的人。
梁啸提议,天子定案,出征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接下来就是分头讨论细节。曹时一路如何控制住羌人,李广一路如何寻找匈奴人的后勤和有生力量,都必须提前有所准备。特别是李广一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如果不能及时捕捉到目标,在草原里失去了方向,很可能自己就把自己拖死了。
因此,梁啸对这一路的筹备工作特别上心,亲自参加了他们的讨论。
他熟悉西部匈奴的地形,也有与右贤王作战的经验,最近这些年,汉商来往于河西,对河西及草原上的情况也更加了解,只是没人有特意去收集罢了。梁啸经过长安的时候,特地去了一趟西市,找到了如今做珠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雁门巨商郭禹,让他推荐了几个向导,带到了甘泉宫。
与此同时,梁啸又请示天子,把郭文斌调到李广身边。郭文斌因出使西域之功为郎,不知道是因为出身商贾,还是另有原因,他一直没有得到升迁。梁啸趁着这次机会把他调到李广军中,也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
经过仔细探讨,他们最后绘制出一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