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64(2/2)
独解支愣了一愣,“当然是寻求公道。”
“我看你是逃命才对。”薛绍冷冷一笑,说道:“自己的部族被人打残打散了,你想要报仇雪恨,却全指望着我来替你出力。怎么,你当我薛某人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非要替你出头去和突厥人打架吗”
“不不不,在下绝非此意”独解支连忙悔悟,急道:“我马上回去组织人手,编制军队。但是我们的马匹实在是太稀少了,不知薛帅可否”
“我给你五千匹战马。”薛绍不假思索的道,“余下之事,不要再和我讨价还价。我这人脾气不好,耐不得烦。”
“是是”独解支忙道,“我马上回去准备”
独解支走后,薛绍唤来张成和吴远,对他们吩咐下去,让斥侯全力调查突厥人屠杀汉人之事。
薛楚玉有些忧心忡忡,对薛绍说道:“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就算突厥大军真的屠杀了许多的汉人,那也绝非王昱本意。”
“我们了解王昱,但别人却不会这么想。尤其是我们的敌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把柄来作文章。”薛绍说道,“如果此事属实,王昱的麻烦可就真的大了去了。”
薛楚玉双眉紧皱,小声道:“说不定,还会连累到你。”
薛绍没有答话,心中想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的那些政敌想要对付我,从来都不愁找不到借口
几日后,张成和吴远带回了斥侯的调查结果。王昱率领的突厥大军连战连捷,前后一共处决了三次俘虏。每次一千余到上万人不等,其中的确是有不少的汉人。
其实不用派人去调查薛绍的心里也有数,王昱屠杀汉人这件事情,极有可能是事实。
大唐曾经统汉草原数十年,中原有不少的汉人都定居到了草原上。从血统和姓氏上讲他们的确是汉人,但他们其实早已经“草原化”了,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差别并不太大。还有一些汉人是近年来被掳到草原上的中原人口,他们一般是为奴为婢,他们的行为根本就不受自己的掌控。这要是打起了仗来,王昱是不可能一一去甄别哪些是汉人,哪些是草原人的。再者王昱是一员降将,他虽为主帅但肯定会受到很多的钳制,不是所有的事情他都能拍板决定。屠杀敌方俘虏这是军国大事,命令很有可能是从牙帐直接下达,王昱除了转述执行再无别的选择之余地。甚至有可能,这根本就是暾欲谷的计谋,目的就是要让王昱的双手沾上汉人的鲜血,彻底断却他的归路。
尽管情有可原,但事实就是事实。
薛绍心想,在如今这个节骨眼上,王昱屠杀汉人这件事情,对他、对我都实在是太不利了。我一定要把这个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绝不能让它蔓延到京城去
第1063章利益,情义
薛绍重新斟酌之后,亲手给武则天写了一份上表,叙述三事。
第一,大周与突厥之间很有可能会有战事发起,薛绍请求朝廷拨送兵马将领前来助战。
薛绍没有点名说要哪些将军哪些兵马,但现在的秋收时分,朝廷能够派出远征的也就只有左卫、右卫和羽林军这三支常驻京城的大军。羽林军是肯定不会轻易离京的,左卫和右卫这两支野战王师现在是武则天的命根子,尤其是在如今朝堂动荡的节骨眼上,她一定不会将其外派。所以这一请求薛绍提了等于是没有提,他也就没指望朝廷那边会派来多少王师助战。
第二,薛绍以“检校单于大都护府长史”的名义,请求提点北方三座受降城的兵马节制权。
这一请求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薛绍出发时已经是河陇道诸州县军镇黜置大使,本身又兼任了夏官尚书与检校单于大都护府长史,所有与北方军事相关的事情他都能管得着。但是薛绍此行出发是“秘密行动”只有武则天本人知道内情,现在通过上表正式提出请求,实则是为了公开内幕让朝廷上下都予知晓。从而秘密行动也就会变成军国大事。
第三,薛绍请求大周王朝以宗主国的名义,制裁突厥汗国的可汗阿史那默棘连与莫贺达干也就是谋主暾欲谷,理由是他们在战争当中肆无忌惮的屠杀草原民众,其中包括一万多名汉人。
这第三条,才是关键之所在。
薛绍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突厥汗国的最高层。他没有在上表当中阐述详情和理由,从而也就绕开了王昱这一个敏感人物。“制裁”这两个字的意义也很活泛,具体该要怎么做那就由得武则天和宰相们去商榷了。毫无疑问,军事行动会是最后的选择,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前预备。
就像以往每次合作那样,薛绍自己让出了绝大多数的主动权,给武则天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此刻他心里想的是,如果武则天还能与我保持默契的话,她先会通过外交途径表达大周宗主国的强硬态度,勒令突厥汗国的可汗与谋主对屠杀事件负责,就算不废了他们,也至少要强令他们本人亲自来到神都洛阳,接受大周女皇的训斥与教育。默棘连和暾欲谷肯定不会来,于是就会有接下来更为严厉的警告,乃至最后采取军事行动。
与此同时,女皇还会明确授意在北方进行紧锣密鼓的军事准备,以图一鼓作气收复草原,彻底解决突厥问题。
这些“预料”并非来自薛绍一厢情愿的空想,而是出发之前他和武则天早已达成的共识。
但是上表发出之时薛绍的心里却有了一些彷徨,他总感觉这一次的“默契”不会像以前那么靠谱。他还发觉,这一次武则天之所以那么爽快的答应让自己出手处理突厥问题,实则是想趁自己离京之时削弱“薛氏力量”,为将来的皇权交接做准备。面首张家兄弟像疯狗一样的突然发难,就是武则天这一心迹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随上表一同飞往朝廷的,还有薛绍的试探。
数日之后,上表抵达了京城,递到了武则天的手上。
上表的内容,丝毫也不出乎武则天的意料之外。她以例行公事的态度,将薛绍上表的内容在朝堂之上予以公布。
当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许多大臣而言,“战争”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远遥远,也太过不应该。眼下大周王朝四海呈平好好的,为何要主动滋事挑起争端呢
所以,主张以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的大臣,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包括岑长倩这样的老宰相。
于是武则天顺水推舟的做下了决断,派谴司宾大臣田归道出使突厥,先去实地调查一下屠杀事件的真相,顺便给予“强烈谴责”。至于这一事件最终该要如何处理,就等田归道回国叙职之后,再作议论。
然后,武则天也就这样对薛绍给出了批复。简而言之一个字,等。
至于薛绍提出的另外两个请求,派兵增援和给予三座受降城的兵马节制权,武则天都选择性的无视了。
这一上表一批复,时间就过去了将近一个月。
拿到批复时,尽管不在意料之外,但薛绍还是心里凉了半截。
这是他预料之中所能得到的最坏的答复,连三座受降城的兵马节制权,武则天也没有给。
从道理上讲,武则天的做法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她,违备了二人之间先前的默契。眼下薛绍所能做的,就是等,等田归道出使突厥回国之后再作计较。但是,这使得薛绍的心中已经满满都是叹息:政局当中果然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十多年了,我与武则天的联盟因利益始终保持完好;现在,也将因为利益之争而破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