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9(2/2)
陶大临挠了挠头,“我说行之,早知如此,在廷议的时候咱们放放水多好啊”
诸大授沉着脸道:“知道尿炕就睡筛子了,拼尽全力才勉强打赢,还放水你做梦没醒啊”
“就是,来者不惧惧者不来。”徐渭拍着胸膛说道:“李默又不是大老虎,还能把咱们都吃了你们不敢,我先进去探探风声”
徐渭说着迈步就走,陶大临和诸大授忙追了上来,“都是自己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对,死就死了,谁怕谁”
四个人手挽着手,带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然,进入了吏部衙门。
看门的一听说是唐大状元来了,连红包都没要,直接把他们迎了进去。
凑巧,李默并没有在衙门,负责的是左侍郎吴鹏,他正是严嵩的干儿子。对唐毅几个是热情不得了。
“哈哈哈,状元公,还有这三位青年才俊,甫一入官场,就名动百官,真是让老夫自愧不如。”
唐毅连忙说道:“部堂太客气了,我们都是毛头小子,也不知道轻重对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前辈多多指点,我们先谢过大人了。”
唐毅说着,带头给吴鹏施礼。
吴鹏笑得更欢了,把胸膛拍得啪啪作响:“放心吧,只管实心用事,上面有陛下,有严阁老,某人反不了天”
吴鹏亲自带着他们到文选司登记,领了官服印信一应之物,从此之后,四个人就算是大明朝正式的官员了。
吴鹏还留他们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才亲自送出吏部。
到了外面,陶大临小脸凄苦,“行之,我怎么感觉是入伙饭啊,吃完之后,咱们就是严党中人了。”
徐渭满不在乎地剔着牙,“严党就严党,反正都是一丘之貉,不靠着严党,你们想被李默给吞了啊”
“话虽如此,可是这心里头总是过意不去”诸大授攥着拳头,不甘地说道:“我真怕百年之后,在史册上留下一笔,说诸大授乃是严党奸佞,愧对祖宗啊”
唐毅拍了拍他们的肩头,“都是我连累大家,不过你们放心,严党还收编不了咱们,先去翰林院吧。”
四个人兴冲冲赶到了翰林院,已经是下午时分,只有三三两两的人在喝茶闲聊,清闲的出了屁。
唐毅他们直接找到了侍读学士严讷,他是常熟人,算得上是唐毅的乡党,又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这位能在朝廷立足,最大的本钱就是会写青词,写得多了,人也变得神神叨叨的。没有三句话,就和唐毅他们聊起了看相测字,还说什么四个人面相上贵不可言,日后必有大好前程。
轻轻松松混了一个下午,转过天四个人又早早来到翰林院,一连五天,李默都没有出现,他们啥事也没有。
到了第六天,他们正在喝茶打屁的时候,王世贞突然变颜变色地赶来了。
“行之,大事不好了,李默咸鱼翻身了”
第352章拉票的哲学
是什么让王大盟主如此失态呢,要从今天早上的廷推说起
前面提到过,决定重大政务叫做廷议,决定重大人事任命叫做廷推,浙直总督杨宜被罢免,谁将接替成为各方的焦点,尤其是廷议开海之后,谁能掌握东南,谁就掌握了开海主动权,几百万两的税银,二三十万大军,东南最富庶的省份,几千万的百姓种种加起来,构成了有史以来,最肥的一块大肉,最诱人的一张大饼。
按照惯例,三巨头带着各自人马,聚集在万寿宫,举行廷推,令人奇怪的是嘉靖并没有出现,而是让严嵩主持,将廷推结果报上去就行了。
或许在嘉靖看来,经过廷议,大局已定,他老人家还是修长生大道去吧。
果然,严党上下,无不欢喜鼓舞,倒是李默一边愁云惨淡,因为早已经传出风声,说是严党要推举赵文华担任东南总督。
李默盘算了一下,赵文华是从一品大员,又在东南干了多年,加之是严党核心中的核心,如果自己没有受创,或许能抵挡一下,可是如今大势已去,他能看好自己的盘,管住马仔不溜走,已经很不错了。
李默没了争雄的心思,当严嵩宣布推荐人员的时候,他随口推了王诰。
虽然他推得随便,可是王诰也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河南省西平县人,嘉靖二年进士,先任行人,接着升为户部郎中,后来发生大同兵变,他和李默配合默契,顺利平乱,被提升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后又擢升为佥副都御史兼漕运总督。
目前他是南京户部侍郎,无论资历能力,都足以独当一面。
如果严党推荐赵文华,王诰或许没有机会,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严世藩竟然推荐了浙江巡抚胡宗宪。
当胡宗宪三个字出口,李默顿时一惊,他陷入了迷茫,严党为什么会推荐明显弱势的胡宗宪呢
按道理胡宗宪不过是嘉靖十七年的进士,资历浅薄,能升任浙江巡抚已经是超擢,难道还能再超擢一次,升任总督吗
说起来胡宗宪的确立些功劳,但是也因为弹劾张经,牵连进贪墨的案子,名声不好,同王诰比起来,处处都差着一大截,这样的人怎么能赢得百官赞同
李默快速盘算,他也猜出了严党的打算,此前也有传闻,说要推荐赵文华入阁,多半是严党太贪得无厌了,要一个总督还不满足,还想多一个阁老,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就在李默盘算着怎么出手的时候,一直无声无息的徐阶突然站了出来,他推举南兵部尚书唐顺之接任东南总督。
徐阁老此言一出,顿时引起百官讨论。
相比王诰和胡宗宪,唐顺之成名在三十年前,人品才学无与伦比,重新复出接任军务以来,虽然没有冲锋陷阵,但是训练乡勇,整顿军务,征集粮饷,任用将才,方方面面,有目共睹。
论起他的资历和威望,都是不二之选。
严世藩很光棍,见三个人选争执不下,就提议投票决定,在场三十几位官员,每人三颗红豆,有三个中书舍人捧着陶罐,分别贴上三个标签,代表王诰、胡宗宪、唐顺之。每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