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5(2/2)
而南京大学的学子,看到新老师居然是皇上新纳的嫔妃黄月英老师,都是高兴坏了。
要知道,黄老师并不仅仅是皇上的嫔妃啊,她在数学上的造诣,在整个大华朝无出其右者。
在自然科学上的造诣,也是极高的,仅次于其父黄承彦而已。
不过,和那些学子幸喜若狂的情况截然相反,朝堂之上,很多文官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宛如在滚开的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就炸锅了
“什么皇上的嫔妃竟然到大学里面去教学荒唐,荒唐之至此事万万不可”
“身为嫔妃,居然抛头露面教学,皇家的尊严何在大华朝的尊严何在”
“不但嫔妃不可教学,就连那些女子学堂也要不得女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有何用处”
“女子抛头露面教学,严重违背了三纲五常,人伦大礼,更不要说还是一位嫔妃了”
“此事万万不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矣”
“我等必须上书奏明皇上,请皇上废除此等制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第二天,就有数十位大臣联合上书,恳请皇上制止此事,并且废除女子学堂。
看到这些奏折之后,吕布气的将这些奏折统统给扔到了地上。
真是一群腐儒
你们有这功夫,能不能好好琢磨一番,怎样才能提高全大华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内gd啊
你们能不能干点正事
不要整天吹毛求疵,在这种事情上犯矫情啊
吕布心里非常不痛快,将这些折子统统留中不发。
结果,第二天的时候,上奏的大臣更多了,多大七八十人之多了。
吕布的怒火蹭蹭地就上来了
他么的儒生误国啊
这帮子腐儒,应该统统拉出去枪毙两个小时
晚上的时候,黄月英可怜兮兮地对吕布说道:“夫君,人家也没想到因为人家的事情,居然会惹出这么大的麻烦出来实在不行的话,我就不去教书了,免得夫君为难”
吕布哈哈一笑说道:“傻瓜,你是朕的女人,难道朕的女人想要做什么,还需要得到那帮子腐儒的同意不成”
黄月英摇着吕布的胳膊说道:“夫君,人家知道你疼我,可是,你是一国之君,当以大局为重,切不可意气用事。”
吕布正色说道:“正因为朕要以大局为重,朕才不能向那帮大臣低头。否则的话,以后碰到这种事情,他们还会以此来要挟朕,那么以后,这大华国大事小事,都要他们说了算了”
经过现代之旅之后,吕布的意识超前这个时代近两千年。
吕布很清楚,这个时代的人,有很多后人所谓的历史局限性,有很多不可理,必须要改进的地方。
但是吕布真的想要把这些问题全部改正过来,过程将会非常困难。
并且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想要一蹴而就的话,那可就彻底乱套了。
第六百一十四章:顺应民心
政策再好,如果施展的时机不合适,或者说操之过急的话,也不会取得好的成效,甚至会取得反效果。
比方说,王莽新政。
王莽在古代历史上的评价非常低,但是在现代看来,王莽新政很多地方都有可取之处。
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王莽新政的一些政策,都曾经使用过,或者还仍然在使用着。
一,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养蚕织布等等,都征收十分之一的所得税。
二,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控市场,以此来消除贫富不均。
三,冻结奴隶制度,禁止所有努力婢女继续买卖,以限制努力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张,最终目的是使之灭亡。
四,土地国有化,私人不准买卖。
大家可以看看,王莽的这些新政不好吗
可是为什么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
原因无非就是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加剧了社会矛盾等等。
所谓读史明智,就是这个意思。
有王莽的前车之鉴,吕布在执政的时候,就不敢大开大合,一步到位,而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比方说,在大华国,土地国有化,还有征收所得税,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行。
是因为大华国积累的物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支撑的起他施行这些制度。
大华国建国之初,或者说建国之前,就没有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而是不断打压和消除世家。
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大华国才能如此顺利的实行了这些制度。
而这些,仅仅只是后续改革的基础和开端。
吕布的后续改革,仍然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而想要做到这一切,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民间,反倒是来自士族,来自朝堂,来自那些保守的读书人
大华国的统治阶层,都是由士族和读书人构成的。
如果所有的士族和读书人全部都反对的话,那么这个新政,绝对会无疾而终
而如果吕布连自己的嫔妃当老师这一件事,都会被群臣逼宫,而不得不按照群臣的意思去做的话。
那么他后续的所有改革,都不用去做了。
因为后续的所有改革,都只会比这个更激进,更尖锐,更不可能得到士族和那些书生的赞同。
这是君臣之间第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这一场战争,吕布必须要胜
但是事情越演越烈,整个朝堂几乎全部都是反对的声音。
而赞同吕布做法的声音,寥寥无几,并且很快就消失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之中。
再一次大朝,在商议完国事之后,吕布阴沉着脸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何事要奏”
这时,只见大殿中站出一位御史,大声说道:“臣有事奏”
吕布点头说道:“宋爱卿有何事启奏啊”
宋御史不由说道:“为了江山社稷,臣恳请皇上下令,令皇嫔妃不再教学,撤销女子学院,从今往后,女子不得进学”
在宋御史说完之后,又有几个御史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然后越来越多的大臣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到最后,就只有几位阁老还有礼部尚书蔡邕等寥寥数人没有开口附议。
但是宋御史并没有打算放过这几人,不由向几人问道:“不知几位阁老还有蔡尚书意下如何”
被宋御史将了一军,荀彧无奈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其实荀彧本身就不怎么赞同这件事情,不过荀彧也不愿意在这间事情上和皇上对着干。
但是现在被人点名了,荀彧也不得不跟着附议了。
如果他要不附议的话,今后也不用在文官群里混了。
在荀彧之后,几位阁老都选择了附议。
最后站出来的是蔡邕,他根本不敢看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