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武生 > 分节阅读 127

分节阅读 127(1/2)

目录

凤楼迷糊了。

“大师此言怎讲”

本信方丈脸上的苦涩更浓。

“玄奘大师,确有其人,太宗大行皇帝陛下,对他,也是礼遇非常,不过,却是在他从西域回返之后,才对他礼遇的,至于玄奘大师西行之始,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甚至不知道佛门之中,出现了这么一位大德高僧。”

“哦”

这个杨凤楼就真不知道了,沙桥饯别乃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他对这出戏相应的背景了解,都多是来自大名鼎鼎的西游记,不过西游记毕竟是章回本的小说,又是成书在明代,难免被小说家用春秋笔法,将真正的历史掩盖在种种妖魔鬼怪之中。

本信大师一看杨凤楼真的犯迷糊,又以他心通确定他不知道这其中的种种,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随后继续说道:

“真要是说起来,玄奘大师,和我少林,多多少少还有些渊源,要不然的话,我也不会知道这些

玄奘法师本是洛州缑氏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生于前隋仁寿二年,大业八年,出家在东都洛阳净土寺,随后学习佛法多年,又受足戒,走遍了天下名山大川,拜访大德高僧无数。

武德九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

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二十七岁的玄奘,始道途西行。”

杨凤楼听到这里,脸就黑了。

根本没有太宗御赐金镶僧衣僧帽,没有紫金钵禅杖一条,没有锦袈裟霞光万道,没有四童儿牵马代劳

根本没有什么沙桥饯别

原来太宗根本没有批准西天取经,玄奘西行,乃是始自私愿

怪不得本信方丈问他,是给少林扬美名还是扬恶名

颠倒了是非,岂不是蒙骗了天下信众

杨凤楼想到这里,也是一阵阵脸红,不过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历史辛秘,难掩心中好奇,问道:

“大师,您刚才说玄奘大师和少林还有渊源,却不知何解”

第248章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大师

“要说起玄奘大师与我少林的渊源,就说来话长了

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这时,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

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太宗听了,请玄奘大师译经。

玄奘大师本属意我少林

前面已经说过,玄奘大师乃是郑州人士,出家又在东都洛阳,距离少林不远,当时少林已经在太宗大行皇帝的支持下重建,也算得上天下名刹,玄奘大师在少林译经,也算是临近故乡,公私两便。

可惜,太宗不愿。

玄奘大师无奈之下,才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返长安,最终在都城大慈恩寺终生译经。

随后,高宗朝,玄奘大师旧事重提,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少林寺译经,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

再次遭拒。

显庆二年,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三次遭拒。

三次请求,三次遭拒,这便是玄奘大师与我少林的渊源。”

杨凤楼听了之后,脸上一阵阵发烧。

原本以为出演沙桥饯别,能够借助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的名讳,替少林,甚至替天下佛门扬名,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历史,竟然是这么一副样子。

什么御弟

什么君臣相得

都是扯淡

更让杨凤楼震撼的,还在后面。

本信大师,深深看了杨凤楼一眼,开口说道:

“杨施主,你可知道,太宗大行皇帝陛下,曾经多次劝说玄奘大师还俗”

“啥你说啥”杨凤楼这回是真的被吓到了,“为啥啊”

“大唐西域记”

听到这个答案,杨凤楼顿时不说话了,他毕竟身在官场,又是从事各种谍报工作,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最是善于以最大恶意去揣测事情,现在,本信大师只是开了个头,他基本就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乃是玄奘大师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记录,全面记载了他西行十九年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

看看他行走的路线: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至高昌国。后经屈支、凌山、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飒秣建国、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南下经缚喝国、揭职国、大雪山、梵衍那国、犍双罗国、乌伏那国,到达迦湿弥罗国

再想想当时大唐的形式:太宗东征,未竟全功,却也将高丽牢牢控制在鸭绿江以北,好大喜功的太宗皇帝,自然将目光从东方收回,转向了西方。

当时,佛祖给他送来了一位西行万里的玄奘大师,太宗皇帝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他,要是请得玄奘大师还俗,立刻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为的,不就是玄奘大师熟悉这一路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如果出兵西域的话,必然大有臂助

甚至再往深一层去想,玄奘大师留下大唐西域记,到底是为了名留青史,还是为了应付太宗皇帝种种还俗的要求

玄奘大师西行万里,为的,就是求经,结果回到长安,不翻译佛经,却第一时间写下自己西行的回忆录

这事,根本说不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