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6(2/2)
水车目前正在完善过程当中,一旦水车大范围推广,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渠来配套,这样才能将旱田改为灌田,增加产量。
旱灾只是短暂的,自己忽然想起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去年开始出现旱情,今年旱情达到巅峰,那么明年,关中地区将会出现内涝。
这个时候挖出足够的水渠,不仅有利于以后的灌溉,同时也能为明年的内涝做出一定的准备。
“由各县,各耆老负责协调,里正负责组织实行,两个乡邻的村子,起点和终点必须连在一起,在各条河流上挖出一条条水渠用于来年的灌溉。”李元吉肯定的说着。
得,又是个突然想起来的事情。
不过也好,找点事情做做,总好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一整天下来竟在那瞎胡想。
长安城内的一个作坊内,几十口大锅不停的翻炒着,还有几台石磨也在牲口的推动下不断的旋转着。
锅中有饼,有蝗虫,将蝗虫直接丢入锅中,大火烘干,至轻轻一碰便成粉末即可出锅。
之后再用擀面杖将其碾压成粉磨,混入其他的几种食材当中,再去兑水和面。
经过这一番加工过后,原本可以打一百个饼的面,可以打出二百,甚至更多的饼。
味道很不好,至少他们这些亲自操作的工人们觉得自己是难以下咽,只要有个选择,他们也不会去尝试。
原材料有很多,少量的小麦,蝗虫粉,粟米粉,还有米粉,大豆粉,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粉末,凡是能吃的,全部都被用在了这里。
经过碾压成粉,在制作成饼,除了味道有些怪,不好吃以外。
谁也不可能知道这里面到底掺入了多少种东西,以及多少种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
大豆可以用来做豆腐,但一般没什么人吃,大豆在这个时代的功效,主要还是用来喂养战马,也就是牲口吃的。
大豆配上生鸡蛋,搅拌均匀喂给战马,不出一个月准能上膘,跑起来嗖嗖的。
屋内,这里是外面的缩小版,灶台是小的,铁锅也是小的。
罗尘被安排到这里进行总结经验,摸索出技巧之后,便将这种方法扩大至全国各地,用以弥补粮食的不足。
啧啧嘴,有种想吐的冲动。
工匠连忙递上一碗水过来,表情稍显担忧的解释着:“上官,这艾草真的能吃,小的小时候家里穷,饿的时候就直接到山上抓一把塞入口中,味道是不好吃,但小的也没什么毛病啊。”
罗尘摇了摇手,道:“本官没说你糊弄人,别瞎担心了。孙先生呢”
“哎呀,都说了几百遍,我不在的时候你们不要乱吃,万一吃坏了怎么办”罗尘话音刚落,门外便有一汉子匆匆忙忙的走入屋内,满脸不满的发泄着。
瞧见桌子上那发绿的饼,以及剩下的原材料,因为被碾成了粉末,孙先生抓起一把放在鼻孔下闻了闻。
问道:“除了艾草以外,你们还往里面加什么了”
“就加了艾草”工匠小心翼翼的回应着。
“以后千万别乱加了,至少你也让我知道不是这次算你运气好,加的是艾叶这种无毒的中药材,具有平喘,镇咳,祛痰等功效,外用还能止血,这是个好东西,常吃的话对人身体有好处。”先是埋怨着,紧接着又说着艾草的功效。
艾草是药铺最常备的药物之一,用途很广,而且价格也低,数量还高。
孙先生自己平时没事就喜欢弄点艾草煮茶喝,或是煮粥吃。
“你要是不乱跑,我用得着以身试毒吗”罗尘白了眼这货。
就是知道东西不能乱加,所以才特意找来了这个孙大旺,据说是某个精通医术老道的徒弟,在长安开有一家医馆,风评很不错。
“你们倒是别瞎折腾啊为了这个事我连医馆都关了,就这么大一点的院子,我一个人竟然忙不过来没你们这么瞎折腾的。”孙大旺满脸委屈的模样,如同一个受了欺负的小媳妇似的。
身上的压力可是比山还大,行医救人,救的是一个人。
但这件事情,若是出现点偏差,死的可就是成千上万的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饶是不用天天盯在这里的孙大旺,也狠心关掉了医馆,全身心的待在这里盯着,可这帮人还是乱搞,趁着自己不在瞎胡试验。
“你还真是什么东西都敢往里面添啊”宋忠那阴阳怪气的声音忽然出现,听到孙大旺的咆哮,宋忠忍不住的点了个赞,不为别的,就凭罗尘的这份精神。
“不添能咋现在产量又能提高一些了,一百个饼怎么说也能多做七八个吧”罗尘无奈的叹了口气,说着最新的成果。
“行了,这事记你一功,你准备一下吧,明日陛下派户部裴公前来接收,这事交给户部了,陛下对你另有任用。”以往宋忠是来关心进程的,但这一次却是来通知结束的。
这杂饼能做到这个份上,几乎也到了极限,所以李元吉打算将其推广至全国,配以鱼干来度过这个灾年。
正文第二五四章:告急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已经来到了八月份,旱情依旧在持续着,大地干裂,从最开始的无水灌溉,到了现如今的吃水都难,百姓民不聊生。
“官仓已经见底,杂饼所剩也不多,眼下的情况来看,怕是难以撑过这个月了。”小议会上,房玄龄深深的叹了口气,无奈的说着。
内阁制只是刚刚提了出来,还没有正式的组建,但这种工作模式却已经开始进行。
每隔十日,已经被确定为内阁成员的大臣都要来到这里开会,而在以往,只有宰相才有这个资格。
身份地位是有了,可肩上的担子也不轻。
各部大佬,纷纷绞尽脑汁的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恨不能将自家的粮食拿出来,可那点粮食还不够塞牙缝呢。
不少人曾劝过李元吉,朝廷的赈灾也不是这么振的。
起码在这个时间段,这种方式是不合适的。
可李元吉却是不听,硬要以这种方式来赈灾,要让百姓每日都能吃到朝廷派发的粮食。
无关乎多与少,重在情意,要让百姓知道朝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他们。
这么做的好处是有,不少百姓对于朝廷都没有任何的怨言。
以往该由皇帝背的锅,除了儒家的一些不开眼的家伙嚷嚷着以外,百姓们倒是显的很淡定,并没有受到某些人的蛊惑。
名声是有了,可问题也同样很严重。
几个月的时间,灾民们几乎耗净了整个大唐的储备粮食,民用的,军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