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9(2/2)
因为粮食的收购,是紧着泾阳县优先的,而工人的招募,也是泾阳县优先,卖了粮食,有了工作,自然就有钱去消费,就算有人跑到长安来消费,但必定会有一半的人选择留下来。
于是,半死不活的泾阳县,又活了过来。
一个企业救了一座县城,放在后世的时候,李元吉倒是经常听人说起这种事情,只是不敢相信而已,但是现在,他是真的相信了。
“那是当然,不是臣跟您吹牛掰,这啤酒啊,臣也买了些回去,就连臣的夫人小妾也都很喜欢喝,所以,臣觉得这玩意儿倒是比白酒的前途还要好。
而且,昨日臣也跟罗尘聊了会儿,他正捉摸着四下扩张呢,在洛州建一座作坊,负责中原以及以东地区的销售,在扬州建一座作坊,负责江南地区的销售,长安这边则是扩大,负责整个关中以及西域诸国的销售,另外就是要带一批酒到镇州试试水,如果效果还不错,就考虑在镇州也建一座,毕竟那边粮价更便宜,成本也更低。
臣也初步算了下,如果真的搞成的话,这一年的收入那可就多了去了,多的不说,一年朝廷单是分红拿个几万贯根本不在话下。”皇甫无逸越说越是来劲儿,似乎这钱就是他自己的一样。
当然,这的确是好事一件,但问题在于,这属于垄断性经营,虽然现在没什么反垄断法,但也表明了这是独一份的买卖,你能依靠着啤酒作坊养活一座县城,你能靠着建分坊养活四个地区,但你却不能养活整个大唐所有的县城,虽然卖酒也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入。
“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抱着现在的这点成就止步不前。啤酒作坊这门生意也就这么一个,赚钱那是因为没有竞争,但是品质和安全必须要注意,决不能出现任何问题,不然对于朝廷而言,那可就不是钱的问题了。另外多想想其他的办法,就像是搞鱼干那样,尽可能的多搞一些产业群出来,从而带动更多的地区。”李元吉下意识的吩咐着,虽然这事不归皇甫无逸管,而是发展省的职责。
“陛下,发展省那边最近可是正忙着呢,而且,上一次私下通气会的时候,马周可是语出惊人,险些将这些大臣们给吓个半死。”李元吉属于无心之举,皇甫无逸可不敢随意接话,谁的职责就是谁的,跟自己无关的,绝对不能插手。
“哦”倒是没注意皇甫无逸的精明,李元吉被马周所说的话倒是产生了一丝兴趣,想要听一听,这货到底说了啥竟然能差点将大臣们给吓死。
“马周说发展省正在研究取消宵禁对大唐的利与弊,不过却被房相给怼了回去,说马周不好好研究如何制定政策布局发展,反倒研究这些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取消宵禁么
李元吉微微抬起了头,或许,对于马周的这个想法,自己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正文第三六七章:朕的外挂咋样
宵禁,真的是个好制度。
至少自有史以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宵禁的。
但说来说去,宵禁最大的作用还是对于治安方面的好处,这样可以使一座城池在夜间这种天气情况极为不利的前提下,保证整座城池的安全。
可宵禁也不是没有弊端。
如果没有想过要推广商业,大力发展经济这一目的的话,那么宵禁取消与否,就显得无关紧要。
在一个商业发达的朝代,却还在进行着宵禁
对不起,这种画面的确没有看到过,除非是军事管制时期。
夜间对于商业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李元吉没有仔细的去研究过,但是就在后世而言,其实大多数的个人消费,都是在日落以后进行的。
虽然现在的整体社会情况暂时还达不到那一步,但有一点是无需质疑的,宵禁对于商业而言,是有害而无益的。
唐朝实行的是坊市制度,这是一种双重制度,坊市即负责管理,也负责维护。
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夜间的时候,坊门关闭,所有人不准离开,但是在坊内还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只要不是太晚,或者聚集,一般不会引起坊市的注意。
但是当今的商业问题,却发展的有些严重偏科,除了东西两市以及太平坊以外,也只有新建的两座交易市场属于纯商业区或半商业区,其他的坊市,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商业性质的行为。
“取消宵禁的好处有三,其一商户可延长经营,百姓不必抢在白日哄抢,其二商户延长经营,必定会使员工加班,加班就必然要开具额外的酬劳,比如一些生意更好一些的地方,特别是太平坊那里,臣估摸着现有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他们应该需要再雇佣相等数量的员工来进行交替,这样一来,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工作机会。
其三朝廷的税收会有所增长,但具体增长多少这个臣暂时还没有考虑到。”马周没有想到李元吉竟然会找自己了解关于取消宵禁的事情。
这件事情马周也是思考了很久,当然,这个提议并不是马周最先提出的,而是刘善最先提出来的,并且几人共同商议,采证,推演。
虽然已经提了出来,但因为没有前例可寻,所以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进展的速度也很慢。
特别是在被房玄龄给怼回来了以后,马周对于这件事情也稍稍有些不太上心,房玄龄说的对,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各地发展经济,而发展省的任务,是要先在每个州扶持起一座城池,然后辐射周边。
听着马周说出的三点,李元吉无奈的摇了摇头,当然,这不是否定,而是无奈。
自己身为后世人,从没有经历过宵禁的夜晚,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理解,肯定比马周更多一些。
现在他们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什么情况都只能自己一点点的去讨论,去试验,等发现了问题以后再去调整,去整顿。
这种方式效率很慢,但却是发展途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换句话说,虽然对于这方面自己也不是什么专业性的人才,但是仅凭着自己现在知道的这些,就足以能让唐朝在这方面少走一二十年的弯路。
是不是觉得很夸张很装掰
其实不然,如果让一个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