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9(2/2)
“想走的发放路费,另外通知沿途驿站,持退役证明的,必须无条件接待,并为其准备口粮,提供歇脚的地方。另外,每人再给他们两个月的军饷作为退役的安置费用,这笔钱暂时从内府出。”李元吉想了下,虽然也想多给一些,但却受限于没有太多的资金可用。
那些备用资金倒是可以,可给的多了,也就破坏了自己的计划,所以只能暂时先这样,等以后有钱了,再去补偿他们一些。
而且事后补偿这事,其实也是个收买人心的好手段,至少证明了朝廷没有忘记他们这些曾经在疆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老兵们。
而这些老兵在回家以后,对于整个大唐的稳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安抚好了他们,基本上就可以杜绝某一地区可能会发生的叛乱,因为这些人不可能允许他们破坏这久违的安宁,以及破坏对他们念念不忘,皇帝的江山。
“至于想留的,同样是发放路费,给他们两个月的假期回乡探亲,不过在走之前,要先把授衔的事情做完,该提士的提士,有能力的,也可以被列入实习副队的名单之中。
另
无论是走的还是留的,名册一定要留好,朕不希望将来有一天,后人们找不到他们曾经为这个民族奋斗过的痕迹。”李元吉望向远方,情不自禁的说着。
远征军被分为了三个部分,一部分由李靖的副将高杨负责,继续镇守吐蕃高山州,而这部分人的军衔问题暂时还没有处置,但却已经被获准轮流回乡探亲的资格。
另一部分则由张亮负责,继续镇守吐谷浑以及玉门关一代。
而最后一部分,就是苏定方带回来的这七万多人。
老实讲,大唐现在承受不起大量军人退役的事实,所以无论如何,必须要留下大部分,但也必须要让一部分人离开。
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朝廷必须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今年是一个较大的退役期,整个大唐七十余万兵力中,有近五十万都到了期限,一下子更换五十万人,战斗力必然无法保证,所以不能这么做,只能分批逐渐的退役。
回来的这些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不用超期太久,但也是不幸的,因为离开之后的他们,在待遇方面必然比不上那些留下来的。
而留下来的那些人,不仅军饷也跟着涨了,并且还得到了承诺,最多两年,谁想退役可提前一年打报告,然后会安排人员离开,而退役的时候,他们将一次性得到一年的军饷补助。
正文第四六三章:读出来的未来
确定了目标之后,后续的事情就相对简单了一些。
不过涉及到数万人的事情,所以还是显的忙碌了许多。
先是办理了退役的手续,就是兵部备案,发放退役的凭证,然后就可以等着领钱离开了。
然后是办理留下的手续,这个相对更为麻烦一些,因为涉及到授衔等问题。
但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在正旦前的二十天,还是将这数万人的事情全部解决了。
虽然不敢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回到家中去过年,但起码大部分人是没问题的。
一下子几万人提了士级,自然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将他们安置在一起。
这些都是在近期参与过战争的人,虽然有些人可能还不太适合担任伙长,但至少他们的战斗经验是可以帮助大多数人的。
倒不是说那些没有参加战斗的部队,在个人能力方面就不如他们这些人。
而是因为这次的战争,其实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换句话说,远征军这次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正是其他部队紧缺的。
或许这种经验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淘汰,但部队跟科学院没什么区别,都是个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想尽一切办法完善自我的地方。
所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淘汰,在这两个地方基本是一样的。
将士们是回家了,可是队正以上的军官,却留了下来。
因为他们手下将来的去处,将由他们来决定。
所以,这个年对于他们来说,注定是不可能清闲的。
而他们所需要面对的,是一份份冷冰冰的资料,上面写满了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伙长、伍长的战绩,特长等资料。
每一个队正需要做的,就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将自己下面的士兵根据资料进行分类,什么样类型的人,就将资料放进哪一种类型中去,以便于后续的分配管理。
当然了,这么庞大的工作,仅仅只是依靠这些人来完成,显然是有些难度的。
于是,那些临时工性质的军校生,再一次成为了一块砖。
一百多人被分散在各处,一个人平均需要负责二三十个队的资料,除了需要收集,还需要进行甄别,以防止资料归档错误等问题的发生。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军校生来干这些事,原因很简单。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些都属于高学历人才,比起那些连读一封信都要结结巴巴的大老粗们而言,这些军校生出口成章那已经成为了常态。
加上这是第一批从民间招募的军校生,而且注定了他们从毕业开始,就要高人一步。
李元吉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给这些军校生开小灶,让他们接触的更多,学习的更多,等他们到了部队以后,唯一欠缺的,只能是实战经验。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校生的含金量,才能确保更多的人才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晋升上来。
而这,也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手段。
邱河将资料递交给了负责他们的军校生薛仁贵,而按照计划,他们这些队正完成资料归整之后,可以在长安自由活动,等到军校生确定资料无误之后,方可休假回家。
邱河本就是长安附近的人,所以对于回家也就更加迫切了些,毕竟自己已经将近五年没有回家了,家里现在是什么模样自己也一无所知。
但是相比较于回家,邱河同样重视的,是自己那些部下的去处问题。
自己一个队满编五十六人,战后回到长安的,只有四十一人,而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