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5(2/2)
等到真正运营的时候,车厢就会分为三种,平板,箱货,客运车厢。
“尽量挑些身体硬朗的,另外受不了刺激的也就不要来了。”李元吉想了想,只能吩咐道。
临时制造客车是来不及了,连生产线都还没有呢,现在也只是在科学院内进行初期的设计,短时间内根本拿不出来。
而平板车的话,又担心那些老者受不了刺激直接嗝屁,那样朝廷可就没办法跟人交代了。
另外,即便如此的话,也要对车厢进行一定的改动,比如说加装座位,加装护栏。
“火车工厂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安排好了这件事情,李元吉便关心起了火车工厂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火车必然是要大力制造的,不然紧靠着一条长洛线,只需要二十对火车就足够了,同时,铁路也是要大力修建的。
而火车工厂能造的不仅仅只是火车,同时还要对铺设铁路的设备进行研究,简单点说,就是想从依靠人力的时代,转变为机械化时代。
虽然难度很大,但总要试一试不是吗
就算造不出后世的那种精密设备,搞个半机械半人工的设备总是可以的吧
发展嘛,总要一步步的来,谁也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而自己的优势在于,知道整个大方向该往哪里走,而不像历史上,只有当人类意识到当下不足的时候,才会去想办法改变某一个局面,而自己穿越者的身份,算是帮自己大幅节约了这些意识问题的时间,可以从一开始就朝着一个目标去推进。
“科学院那边正在研究具体的设备,之前臣也跟老许他们聊了些,他们觉得如果每一个零件都占用一台设备的话,这样规模会太大了,而且只是建造这个工厂,怕是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所以他们决定对整个火车进行详细的拆分,尽可能的将一些类似的零件归整到一台设备里,这样的话,只需要一台设备,多备几套磨具就可以了。”房玄龄汇报着火车工厂的情况。
“其他的可以这么做,但蒸汽机厂一定要按照要求来,将来对于蒸汽机的需求将会是巨大的。”没有发动机,没有电力,唯一能够提供动能的,也只有蒸汽机。
所以蒸汽机的地位无疑被提高了很多,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李元吉能够做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再往后的电力,内燃机什么的,李元吉对此是一窍不通,所以是一点忙也帮不上,甚至连解释都解释不清楚,所以提出来跟不提出来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且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对于人才的缺乏问题,任何时代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积累,而这个积累,指的就是人才,通过前人不断的测试,总结经验,当这个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开始爆发。
虽然蒸汽机已经造了出来,可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科学院内参加项目的这些人才简单的搞明白了大多数原理,甚至连他们这些制造者,都没能完全吃透这其中的技术和原理,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这让李元吉意识到了难题的所在,同时也让他放平了心态,不再去要求更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那些能够做到的,李元吉还是会提出来,还是不会放弃的。
“陛下,这些都有初步的规划,而且工部那边也正在对火车工厂进行详细的规划,而初步的意见是,在同一厂区内设置不同的分厂,每个分厂都有各自的任务,而难点在于如何对一些零部件的划分,这个需要更多的技术讨论。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应该不大,只要科学院那边做完工作,设备能够跟上来,相信很快就可以投产了。”房玄龄依旧如同往常一样的汇报着。
上一次的试验场之行,让不少大臣们的思想都发生了改变。
他们不再考虑将所有的工序都集中在一起,也不再要求一名工匠从头到尾的去完成一个任务。
流水线的模式很好的被他们给接受了,并且经过数次的测试,印证了这种工作方式对于效率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这一次倒不是李元吉提出来的,而是工部自己想出来的。
他们认为,设立各个分厂去建造自己的任务,然后将这些零部件拿到一起去组装,这样会大大的提高效率。
而李元吉听到这一点之后,便对此深感认同,虽然工部还没汇报,甚至这个计划也只是初步计划,还没有深入的讨论,但是对此,李元吉也依旧是很认同,这种模式其实跟后世的生产模式是一样的,分造,总装。
正文第四八五章:总要有人去做的
抱歉,上章的章节序号出错了,章节名这个没办法修改,不过其他的都没问题,不影响阅读。
神元五年,春,上诏万民齐聚长安车站,长百米,宽三米,不使畜力,可载万石日夜疾驰,万民同乘火车,自长安始,两时三刻至潼关,同车,日落归于长安,万民叹
召集万民体验火车的事情在一个月后得到了实行,而此次的体验,自然而然的也有史官的参与。
这些史官与百姓同乘一车,亲自体验火车的好处,同时记载下这令人激动的一刻。
只可惜这个时候并没有影像记录,所以只能用这些干巴巴的文字去记载。
而史官记载史料又有一个毛病,他不像是小说那样写的很详细,他们记载的内容,多为一件事情的概括。
但是这段话却给后世留下了几个强有力的史料证据。
其一,早在神元五年便已经彻底推广米这个长度单位,而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个时间点可能会更早一些,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推广一个标准,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论证,所以在此之前,必然会先内部的使用一段时间再去推广。
但出现米这个单位,最早的记载便是神元五年,关于火车的这段记载。
除此之外,这段话还证实了火车可载万石重的货物,并且可以日夜疾驰,另一个就是他的速度。
两时三刻,从长安抵达潼关,两时三刻,也就是五个半小时的时间,长安至潼关,直线距离约120公里,实际路线距离为一百五十二公里,即每小时不到三十公里的时速。
这样的速度放在后世那就是龟速,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那绝对能称的上神速。
如果拿来比对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大军行军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每日的路程为六十里,也就是三十里,而火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可以走完这段路。
如果换算下来,一天一夜的时间,火车几乎可以跑三百公里的距离,还是那句话,放在古代,这是个难以置信的速度。
除了八百里加急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超越火车的速度,但